「仿制藥」存在可疑數據 「集採」問題百出引眾怒(圖)


實驗室技術人員正在工作。
實驗室技術人員正在工作。(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2月14日訊】(看中國記者蔡思雲綜合報導)近期,中國醫藥界人士密集發聲,對大陸仿制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藥品集採制度弊端等問題公開表達質疑。同時,也有醫生發現仿制藥在實驗中存在可疑數據。此外,許多民眾也在網上分享了自己服用劣質藥品的不良經驗。

集採藥、原研藥、仿制藥

新浪財經報導,在1月下旬舉行的上海兩會期間,20位上海市醫療界的政協委員聯名提交了《關於在藥品集採背景下如何能夠用到療效好的藥物的提案》。作為這一提案的主筆人,瑞金醫院普外科主任鄭民華接受媒體採訪時,用「麻藥不睡、血壓不降、瀉藥不瀉」來形容仿制藥,表達對其藥效的擔心,並呼籲中國醫保局給原研藥留出更多空間。

北京朝陽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盧長林提交了提案,認為集採藥療效欠佳,呼籲加強藥品上市後的監控。此外,他也認為不應強迫醫生和患者使用集採藥。

「集採」指的是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原研藥」一般指過了專利期的由原生產商生產的藥品;「仿制藥」指的是過了專利保護期,其他企業均可仿制的藥品。中共政府集採制度下所選藥品絕大多數都是國產仿制藥。

深圳的一位從早期肺癌治療中逐步康復的高校學者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雖然自己還未受到直接影響,但對國產仿制藥效果不好的問題表達了他的擔憂。

他說:「麻藥如果失靈,病人在手術中醒了怎麼辦?再比如,有些進口藥自費能不能買到?買到了,醫保能不能報銷?現在看都很難說。救命時急需某種藥卻得不到,病人和家屬都是會崩潰的。」

實際上,這位學者所擔心的事真的出現了,有患者在手途中醒來,疼得大叫。也有不少人服用仿制藥後,不僅病情不見好轉,反而更加嚴重了。

醫生們也反映公立醫院使用的仿制藥療效越來越差,引起了民眾的不滿。有醫生表示,政府的集採制度鼓勵人們使用廉價的仿制藥,而不是原廠品牌藥,雖然因此降低了成本,卻犧牲了人們的健康和安全。

許多人在網上分享了自己服用劣質藥品的不良經驗。一位微博用戶披露,他在2024年做了腸道手術,手術前服用了瀉藥。然而,即使劑量加倍仍然沒有任何效果,最後不得不透過喝咖啡來幫助清理腸道。

中國民眾普遍對仿制藥的功效不信任,不願意使用它們。小紅書上的一些用戶表示,當醫生給他們開了一種抗生素的仿制藥時,他們會立即上網購買「原版」、「真藥」。

此外,有人嚴厲批評了中共政府不准引進品質良好的進口藥品的政策:「如果這不是底線,我不知道什麼是底線。」

然而,中國網路受到有關當局的嚴格監控,很多討論集採藥的熱門帖子已經被下架了。

集採制度下的種種問題

中共的藥品集採制度在2018年推出,旨在降低政府在藥品方面的支出。中央要求地方政府對公立醫院約70%的年度藥品需求進行招標。隨後,各個藥品制造商互相競爭,提供最低的藥品價格來贏得這些利潤豐厚的合約。

這為國產仿制藥帶來了優勢,它含有與原始專利藥物相同的活性藥物成分,但由於不含高昂的研發費用,因此生產成本通常便宜數倍。中國已成為全球仿制藥市場最大的參與者之一,既向國外消費者出口成品,也向外國公司出口關鍵成分。

在集中採購過程中,一些藥廠提供的藥品價格極低。去年12月的得標產品之一是售價不到一美分的阿斯匹靈片劑。「不到一分錢的藥片能吃嗎?」一時成為微博熱門話題。

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副教授斯泰西·張(Stacy Zhang)對BBC表示:「中標的制造商通常將價格定得很低,以至於他們可能難以生產出含有正確成分的高質量藥物,這可能會導致藥物無效。」

在上述20名醫生向上海市政府提交的提案中也指出,「業內普遍擔心採購價格過低,導致不道德的公司偷工減料降低成本,影響藥品療效」。

面對民眾的不滿和擔憂,中國醫保局於1月19日在聲明中表示,相關部門高度重視集採藥的安全問題,並對藥品採購政策徵求意見。許多人認為,這只是當局為了平息輿論的敷衍做法。

仿制藥評價數據存在大量錯誤

中國數字時代報導,杭州醫生夏志敏在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對仿制藥效果進行了嚴格的審核。在報告中,他強調了採購清單上仿制藥在實驗中存在的可疑數據,該數據與其所基於的原始藥物的數據完全相同。他認為這可能是詐欺的證據。

中國國家藥品管理局回應稱,夏醫生的發現是由於「編輯錯誤」,目前他的文章現已被刪除。

隨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下架了所有公開數據,2月10日終於恢復下載,但仍存在不少錯誤。

很多制藥企業會將仿制藥一致性評價的臨床研究、數據統計、樣本檢測外包給第三方的 CRO 公司。有些 CRO 公司可能會將自己承接的不同藥品的研究數據混淆,導致雷同或錯誤,比如:華中藥業鹽酸克林黴素膠囊的一致性評價數據,驚人與華潤三九富馬酸丙酚替諾福韋片發表在《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的數據完全一致。

文章稱,如果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對經過審評公開的數據,都無法確保真實准確,老百姓又有什麼理由相信,這樣的機構有能力對研發、生產各個具體環節的違規和疏忽進行合格的監管。如此低級的數據錯誤頻繁出現,藥品質量真的會像醫保局保證的那樣可靠嗎?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