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街頭(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你的身份信息正在被10萬人圍觀,而解鎖它甚至不需要花費一分錢。
當我混進那個堪比小國人口的10萬人開盒群時,才發現隱私早已淪為明碼標價的快消品:查戶籍比點外賣更便捷,個人信息比垃圾簡訊更廉價。在這裡,明星的航班信息叫價幾千元,陌生人的墮胎記錄被晒成交易案例,簡訊轟炸能登上「十惡不赦」排行榜——第一名讓轟炸目標的手機連續「尖叫」了215分鐘。
在這裡有人聲稱沒有開不出來的信息,「只要你錢到位」。
大多數時候,開盒者只是用幾十塊錢就能買斷他人的安全感——這種低成本高收益的「暴力槓桿」,讓普通人第一次嘗到「上帝視角」的滋味,也讓這個隱秘而龐大的開盒群,有了源源不斷的新血湧入。
潛入10萬人開盒群
「百度副總裁女兒開盒孕婦事件」曝光後,「開盒」這一隱秘而龐大的暗網世界才暴露在大眾面前。
作為熟悉追星世界的人,我第一次意識到,「開盒」已不再是粉絲之間互掐的手段,正侵入更多普通人的生活。我想看看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在開盒?怎麼開盒?以及他們為什麼要開盒?
為此,我打入開盒群潛伏了近一週,目睹了一場以「開盒」為名的狩獵遊戲,也看到在沒有約束的暗網世界,普通人與惡的距離有多麼近。
想要進入開盒群和開盒一個人,比我想的還要簡單許多。
當我在海外社交平台上檢索「開盒」,各種開盒賬號就明目張膽地出現在頁面。
這些賬號指向了同一款加密聊天軟體。在國外手機應用市場下載這款加密聊天軟體後,檢索不到半小時的時間,我加入了10多個帶有「開盒」服務的頻道裡。
這些頻道的訂閱者從幾百到幾萬人不等,頻道機器人會不間斷發布開盒模板、報價。輸入目標手機號、姓名、身份證號等任意一條線索,機器人就會自動返回關聯信息(如身份證、戶籍、快遞地址等)。
這是一個小「甜頭」。
為了留住新用戶,一些群組採用「積分制」,用戶通過每日簽到或邀請新成員,就可以獲取免費查詢次數。更高級的查詢服務就需要付費,USDT(虛擬貨幣)是最主流的一種支付手段,一般1U等於一美元。
一開始,我面對的只有冰冷的頻道,始終有種徘徊在外的距離感。而我想加入的,是那種真正活躍的討論群。
通向不見光的世界,必然有更隱秘的通道。我最終通過網友提供的鏈接,進入到了一個由10萬名用戶構成的討論群。
10萬人,還是有些超出我的認知了,因為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有15個國家人口不到10萬人。討論的高峰期是在一天中的晚上,最多有5000多人同時在線。
這個有10萬群成員的群我稱它為「A群」。A群由商家A牽頭組建,可顯示的群管理員就有14名,除了A群這個討論組,還有A通知群、A備用群、A供需頻道等相關群組和頻道。進入A群以後,通過一些群友分享的鏈接,我又陸續加入到了兩個有實時討論的群組裡。
在最近被密集報導的「風口浪尖」上,開盒者的「鬆弛」讓我感到震驚。有群友說「我開盒被抓,對家報警了」。「沒事進去吧」「把我供了快點」「包吃包住不好麼」,「被抓」這件事,甚至沒有在群裡掀起任何水花。
偶爾也會出現小心謹慎的群友。因為害怕被識別出來我是來「臥底」的,我隔一天才在群裡發布一個問題。就在我問有沒有某項查檔業務後2分鐘,群裡突然冒出一句「感覺像是臥底」——我不知道是不是針對我在問,因為幾分鐘內就有幾百條消息往上頂,而我因為心虛立即關閉了A群的對話框。
也有開盒群受到了實際震懾。我加入的另一個有5000人的開盒群,群聊信息顯示,去年12月,曾有群友發消息說警察要來上門檢查了,群主馬上囑咐「可以給網站,別說群,另一個群友支招「換手機」,還有群友回覆「你晚上不來我就默認你被按住了」。沒過多久,該群發布公告,機器人停工,年後開工。後來又將開工時間推到了今年三月。
一下子加入這麼多開盒群,我也想試試這些商家所謂的「靠譜」到底是不是真的。說實話,要把自己的手機號碼公布在群成員多達幾萬人的群組裡,我還是有些犯怵。所以我去另外一個只有幾千名群成員的群,發送了我本人的身份證號。機器人接收了我的查詢指令,立即返回了我的電話號碼、姓名,幾串熟悉的數字也被同時發布在這個幾百人同時在線的群組裡。看到它們準確無誤出現,我懸著的心也算是死了。
我的個人信息很快被其他被開盒者的信息頂上去了,不一樣的是,我開的是我自己,而他們並不知道他們的信息已經在這個群組裡被圍觀了。
信息是「靠譜」的,而我也第一次體驗了下被曝光示眾的心跳加速。
「臥底」之前,為了防止個人信息暴露,我啟用了一個新手機號。碰巧一個月前我剛剛辦了一張月租9塊錢的流量卡,暫時還沒有綁定任何一張銀行卡、外賣平臺、社交賬號。我自我安慰:就算電話號碼真暴露在這些開盒者面前,我也不算暴露得太徹底。
但在這不到一週的時間裏,開盒一個人對我來說變得越來越沒那麼「神秘」,尤其是當我知道,一個明星的實時航班信息幾千元就能搞到,開盒這種名人,可能只是為了炫技。
每個人視為「隱私」的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戶籍信息,在這裡不僅透明可查,而且這些信息像垃圾一樣,在各個頻道和群組裡,隨處刷屏。就像一個群友說的那樣:「只要你錢到位,什麼人都能開。」
當然這一切都是有風險的。風險程度越高的「開盒」,溢價也越高。
某查檔機器人提供的查詢服務和報價(圖片來源:聊天頁面截圖)
什麼都能開
在過去不到一週的時間裏,我加入了20多個不同的開盒群和開盒頻道。只有一個頻道發布了有關「百度副總裁女兒開盒事件」的報導。商家告訴頻道訂閱者:急單勿報,並解釋回單會比往常延遲1-2天,「現在很多商家不是停工就是延緩出單」。
據我瞭解,商家提供的基礎查詢,不僅能查到身份、地址、社交賬號、車輛、教育、就醫等信息,甚至還能根據模糊描述查詢對應的目標。
想要這些基礎的查詢服務幾乎不需要什麼成本。普通用戶只需要花一兩個積分。而成為新用戶,就有3積分自動發到賬戶上,每天簽到還可以獲取1個新積分。所以我開盒我自己,其實並沒有花費一分錢。
而對於有龐大開盒需求的用戶,A群也推出了會員服務,會員周費20U、年費300U,成為終身會員需要500U。成為會員,以上所有查詢都將變為免費服務。
即使已經有10萬群友,為了擴大群組,A群還在發布推廣活動,在昵稱和個人簡介帶上A商家的名稱和鏈接,就可以免費體驗會員一天。看到這我才意識到,群裡出現的那些和「A」相關的群友名稱,原來都是A商家「細胞分裂」中的一環。
在這些開盒群裡,有像我這樣用積分自助查檔的用戶、有購買查檔服務的用戶、也有替人查檔的渠道中介、還有自稱是黑客的查詢服務提供者。我本來想根據不同的群切換我的身份來問問題,直到我看到另外兩個群裡的商家也出現在A群接單時,這種想法也被扼殺在了搖籃裡。
龐大的群友數量,也給群組裡的每個人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商機。一位群友直接把A群當作他接單的主要陣地,中午他也向其他還在群裡灌水的群友們晒出了他的業績:「今天早上幾十單。」
因為流量大,A群還開設了「廣告位招租」。只要出現「個戶」「開房」「聯通」「通話記錄」「機主」等關鍵詞,群裡自動彈出「xx觸發關鍵詞招商中,需要租用請聯繫客服」。已經買下廣告位的商家,因為有群友觸發關鍵詞,時不時自動在聊天對話框中彈出,帶著他們自家的查檔服務鏈接。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商家的技術也在與時俱進,連開盒也要用上大模型了。最近A群發布通告自稱:「後續視盈利情況,部署社工大模型,打造智能社工聊天機器人,為會員查詢提供更好問答方案。」
群組中查詢信息的功能也越來越「人性化」。自行輸入的描述用語,格式不一定標準。一項專門為小白設計的「雲搜助手」也開始在群組裡上線,用戶只需要根據提示點擊輸入就可以返回標準語句。商家介紹服務的目標寫道「向老少皆宜人性化又邁進一步」,主打一個「小白也能開」。
顯然,開盒服務已經形成完整、成熟的灰色產業鏈,「頭部商家」越來越像訓練有素的科技企業,引流獲客、技術更新、產品運營,而一切能夠實現的源頭,最終指向了「社工庫」,一個商家們口中可以查詢萬物的神秘數據平臺。
我沒有能直接觸達社工庫,但商家向我展現了社工庫的「無所不能」。
在一張查檔的思維導圖中,通過一個證件號,可以查詢20餘項直接信息,也可以通過其中的微信號、手機號、車牌號、銀行卡號反向查詢證件號。通過微信號、車牌號、銀行卡號還可以查詢下一層級間接信息,比如微信流水、行車軌跡、銀行流水。
群聊中查檔的思維導圖(圖片來源:講述者提供)
當我問其中一個商家,查檔的信息來自哪裡,對面給我的答覆是「人工查詢皆為內部人員查詢,結果實時保真」。
想要的信息保密級別越高,需要支付的價格也會越高。從身份證照片、全家戶籍、車牌車主,到五年開房記錄、微信/支付寶/銀行卡流水、微信好友提取,這些業務的價格也從50元逐漸飆升到9000元。
當得知報價時,我心裏竟然有些複雜。我的微信好友信息比我想像中的要值錢,竟然值9000元?不乏會有普通人會為了獲利而出賣自己甚至身邊人的信息?
從結果來看,幾乎沒有什麼信息是開盒群裡查不到的。但更讓我擔心的是,這些人獲取這些信息,究竟要用來做什麼呢?
在眾多查檔業務中,有頻道甚至更新了一則「查女朋友、前女友、相親對象有沒有打胎記錄」。在頻道發布的查詢案例裡,三年內的醫療記錄可查,「非醫保繳費的也能查」。
我也就此目睹了一位陌生女士的就診明細。她曾躺在醫院的手術台上,經歷了一場「刮宮術」,手術費和護理費用明細被列得清清楚楚。這些冰冷的數字被圍觀、取樂,也可能會變成某個男性篩選女性、甚至報復女性的「證據」。
某頻道提供查詢打胎記錄服務(圖片來源:開盒頻道聊天截圖)
有時候,人們開盒,騷擾,甚至只是為了取樂。
在A群裡,除了開盒,簡訊轟炸也是最常見的一種騷擾方式,而且也不需要什麼成本。我到另一個群組裡問了一句:有簡訊轟炸的麼?不到半分鐘群友就甩出一條帶有4個轟炸服務鏈接的消息,裡面3個是免費轟炸,1個是付費轟炸,其中付費轟炸提供的8項月卡服務,價格從40-298元不等。
我隨機點進一個免費轟炸群,完成註冊、簽到以後,向機器人發送了我本人的手機號和轟炸時間。
當第一條簡訊發送到我手機上時,我還沒有意識到轟炸已經開始了。那是一條顯示「順豐速運」發來六位數驗證碼的簡訊。後來,我的手機持續不斷「叮」地響起,又收到了29條分別顯示來自各類企事業單位向我發來的驗證碼。
按照我的指令,這個轟炸過程本應該只有5分鐘。但整個過程持續了10分鐘之久。前5分鐘我只是覺得時間漫長,而後5分鐘對我來說就有點煎熬了,「叮」的聲音也變得更加刺耳。簡訊轟炸這件事也已經脫離了我的預期,逐漸走向了失控。
轟炸什麼時候停止?如果升級成電話轟炸怎麼辦?這些驗證碼到底來自哪裡?為什麼簡訊轟炸要偽裝成驗證碼呢?我之前收到的一些莫名其妙的驗證碼是不是也來自於誰的轟炸?
未知的恐慌讓我不敢繼續查看群裡不斷被頂上去的消息。確認手機靜默5分鐘之後,我才鼓起勇氣打開那個簡訊轟炸群。在這個群裡,甚至有一個「十惡不赦」排行榜,根據轟炸時間的長短排名。第1名獲得稱號「十惡不赦的人」,他的轟炸對象,被轟215分鐘,即使是獲稱「居心叵測的人」的第10名,他的轟炸對象被轟時間也長達75分鐘。而這些登上排行榜的人,動動手指頭在群裡編輯發送手機號碼,往往只需要幾秒鐘。
轟炸機器人的服務也不只有即時轟炸,還能「延時轟炸」,商家對這項服務的描述是:給你愛的人送上「祝福」,讓你愛的人「夜不能寐」。
簡訊轟炸服務(圖片來源:開盒頻道聊天截圖)
開盒群也開設了「反詐」頻道
開盒群裡的人形形色色,我不知道他們是什麼職業、什麼身份、什麼年齡,什麼目的,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在這裡,開盒或許是一件不需要什麼門檻的事,但依舊充滿套路。
一位群友問:「微信怎麼查手機號?10元行麼?」有人回覆「可以」,也有人回覆「10元等著被騙吧,最低5U」,還有人引用那位說「可以」的群友,回覆「騙子」。
一句「完了大哥們,我被開盒了,誰能幫我一下」,獲得了7個回覆「私」,1個調侃「找個樓跳了」。
每一句「私」,除了能提醒人把對話框切換到私聊,也能在群裡換來一句機器人的自動回覆:「謹防被騙。」
在群裡,還流傳著一句話:「騙子的價格讓你秒付,正規的價格讓你心痛,轉頭你來句哥怎麼辦」。被騙,在開盒群裡的發生頻率也許僅次於開盒。
費心思一點的騙子,會一比一復刻商家的昵稱、頭像,甚至發布信息的頻道,當有人在群組發布需求時,這些「克隆」賬號就私聊群友。
因為模仿得過於逼真,不少用戶先付款再收取查檔結果,當出現「雙清」(清聊天記錄、清聯繫人)的時候,才意識到是受騙上當了。有時甚至不需要克隆其他商家,賬號標上「查檔」「黑客」「社工庫」,就能在群裡釣到上當者。
在開盒群,不僅是買家,賣家也有可能被騙。有群友先是發布需求,再加了個條件要「先開後付的來」,在一些群友看來,這種操作大概率是要來「白嫖」的。
為了防止更多人被騙,A群甚至專門開設了反詐頻道,每天都有人在裡面曝光騙子、開盒騙子。開盒服務,也反過來被用在了那些承諾給別人開盒的人身上。
即使反詐的手段紛紛用上,在這個見不得光的地下交易場所裡,每天仍然有人上當受騙。一個群友在痛失200元後來到群裡訴苦,「到底有沒有靠譜的,便宜點的,被坑兩次了」「各個付錢前都說可以做,付完了說這不行那不行」。但誰都知道,開盒被騙,他們不能聲張,更不能報警,被騙了只能自己承受,而開盒群也是他們唯一能訴苦的地方。詐騙仍在重複上演,對開盒的需求也從沒有間斷過。
群聊中,一個口氣狂妄的群友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報出一串電話號碼,並聲稱這電話號碼是他本人的,「不怕開」。原因是沒有人能開出這個號碼,他用好幾個免費社工庫機器人查過,根本查不到信息。帶著好奇心,我打開了和他的私聊對話框。
我告訴他,我怕被騙,想要靠譜的開盒推薦。而「我」,是一個被二房東騙了3000元押金拿不回來的受害者,手上也只有二房東的電話號碼,還因為打過太多次電話被二房東屏蔽了,我想用電話號碼開出二房東的姓名和身份證號,好方便我起訴他討回那3000元。
聽了我的經歷,他甚至開始幫我支招:找一個人偽裝成租房者把二房東約出來。雖然感謝他的熱心,但我還是以「勢單力薄」這個理由拒絕了他的提議。
對話的整個過程中,他重複了5遍「騙子很多」,就連他剛剛在群裡的人設都是騙人的,所謂的「不怕開」,也是因為他發布的那個電話號碼其實並不是他本人的。我也明白了為什麼在這個群裡詐騙能夠如此高發。
也許是怕我想要開盒結果又因此被騙,他最後還是勸了我一句:「開盒根本沒必要,浪費錢。」我沒想到,「好心人」和「騙子」,身份會在這一刻重疊了。
其實我告訴他的故事確實發生在我身上,不過事情已經過去了一年多。潛伏在這麼多個開盒群裡,我甚至也按捺不住內心的隱秘慾望,輸入那個我打過無數次被拒絕接聽的二房東電話號碼。但最後,我還是遏制住了這個「不對」的念頭。
普通人的「狩獵遊戲」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拒絕開盒帶來的誘惑。在匿名的社交暗巷裡,一場以「開盒」為名的狩獵遊戲正在上演。參與者們手持數據匕首,將他人的人生切割成碎片,懸掛在名為「曝光」的絞刑架上。他們是開盒者,也是一群在虛擬叢林中尋找存在感的困獸。
對一些人來說,他們迷戀的,或許是將活生生的人「降維」成可拆解的數據包——戶籍、外賣地址、行動軌跡,每一條信息都是一塊拼圖,拼湊出對他人生活的絕對掌控。而想要獲得這種權力快感,也變得像點外賣一樣簡單,開盒者用幾十塊錢就能買斷他人的安全感——這種低成本高收益的「暴力槓桿」,讓普通人第一次嘗到「上帝視角」的滋味。
更可怕的事實是,開盒群裡發布的查詢信息也指向了一些年齡更小的群體。除了出現2005年以後的身份證號碼,還有查詢結果顯示為湖南某學院、成都某小學、上海某運動學校、唐山某高中的開盒信息。有群友調侃,「‘電報’上全是小學生、初中生」。
不過,「開盒」也有出錯的時候。那張我買來不到一個月的新電話卡還是派上了用場。我把這個號碼輸入三個不同的開盒機器人,意外的是,跳出來的都不是我的名字,而是一個內蒙古老年女性的姓名。隨之出現的還有她的身份證號碼、銀行卡號,甚至還跳出了密碼,密碼是一串由32位數字和小寫字母構成的組合,雖然寫著是「密碼」,但不知道哪家銀行卡的密碼可以這麼複雜。
而這位來自內蒙古的女士,至今都不會知道,自己註銷掉的手機號,被遠在800公里外的陌生人無意中「開盒」了。
新辦的電話卡可能還沒來得及更新身份信息,開盒群裡偶爾也會出現類似的沒有查出準確數據的結果。對此,機器人解釋道:「技術團隊每日持續導入數據,持續更新,如果暫時未查詢到,可以過兩天試一試哦。」
當我還在想,只要我信息更新得夠快,查檔的速度是不是就跟不上我了時,A群發來一則通知:「新增大量數據……覆蓋全國80%以上,數e新五要素,全國案件覆蓋70%,全國各行業數據,更新後數據更多、速度更快」。
現實是,雖然不能對開盒盲目恐懼,但開盒所能波及的範圍確實在不斷擴大。
你永遠想像不到別人會因為什麼樣的理由開盒你。在海外社交平臺,一個用戶這樣形容開盒:「惹我的我要開盒,我看上的我要開盒,看上我的我要開盒,和我做朋友我不會開你盒,但是除此之外和我是任何關係的,我在和你聊天的同時,應該把你家戶口本的所有人都開出來了。」
值得警惕的是,開盒,正變得越來越像一個日常「梗」。在我的一個好友群裡,一個朋友在微博上看到了一個不順眼的評論,他引用那張評論的截圖說:「誰把這人開了,我要知道他在哪上班」。我們都知道他不會真地去開盒一個僅僅是意見不合的網友。但偌大的網際網路,並不是如此。
来源:每日人物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