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寒食節 一個催人淚下的忠義故事(組圖)


清明節 寒食節 晉文公 介子推 重耳
寒食節是春秋時期的晉文公為了悼念功臣介之推而產生的節日。(繪畫:志清/看中國)

又是一年的清明節,大家總會想起那首流播千年,膾炙人口,童叟皆知的《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人們也都知道這首詩是唐朝詩人杜牧所做,但很少有人想過——清明時節,為何雨會紛紛?也很少有人想過——為甚麽清明節的前一天是寒食節?

寒食節的由來 

定於二十四節氣「春分」後的第十五日的清明節,清明節與寒食節關聯甚深。因為普遍認為,寒食節、清明節均是春秋時期的晉文公為了悼念功臣介之推而產生的節日。

與清明節相關的歷史傳說中,有這樣一個催人淚下的忠義故事。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在「驪姬之亂」後,流亡他鄉避禍,介子推等五賢士相伴。路途無糧,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燒烤給重耳吃,人稱「割股奉君」。

流亡19年,重耳歸國後封賞,唯有介子推不談俸祿回報,認為重耳歷盡艱險,重返王座,乃上天相助,功不在人。

重耳差人去請介子推來朝封賞,他堅辭。重耳親赴介府,卻見閉門鎖屋。

原來介子推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用焚山逼他出來,不料介之推與母親合抱一棵大樹被活活燒死。重耳悔痛大哭。在移動介子推屍身時,發現其身後樹洞裡藏有他的一片衣襟,上有血書: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以伴君做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重耳收藏血書,下令介之推辭世的這一日、每年冬至過後的第一百零五日被定為寒食節

民間百姓從這一天開始的三日內,家家戶戶均不生煙火,只吃寒食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寒食一日。

清明節 寒食節 晉文公 介子推 重耳
晉文公重耳用焚燒綿山,想要逼介子推出山。(繪畫:志清/看中國)

清明節的歷史由來和流變

至於清明節,則傳說是晉文公在介之推逝世將滿周年的前一天,先在山下進行寒食一日,待第二天上山正式進行祭拜儀式時,因發現介之推最終身亡之地——一棵柳樹下已經長出了鮮嫩枝葉,遂在折了支柳條,編成個圈兒帶在頭上之餘,還將那棵柳樹命名為「清明柳」,因此,這一日就被定為清明節。

也有人說,重耳也是取介子推血書中的「清明」定這天為「清明節」,以召告天下為政清明。

在宋朝以前,清明僅是個附屬在寒食節習俗中的一個次要節日,甚至比不上黃曆三月初三的上巳節,現代的清明節活動,如掃墓、踏青等本是寒食節的習俗活動,聽說到唐代其實就已將三者結合,並稱為清明節,使其變成具有文化內涵的節日,主要是以掃墓祭祖為主。



責任編輯:方察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