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为了悼念功臣介之推而产生的节日。(绘画:志清/看中国)
又是一年的清明节,大家总会想起那首流播千年,脍炙人口,童叟皆知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人们也都知道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杜牧所做,但很少有人想过——清明时节,为何雨会纷纷?也很少有人想过——为什么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
寒食节的由来
定于二十四节气“春分”后的第十五日的清明节,清明节与寒食节关联甚深。因为普遍认为,寒食节、清明节均是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为了悼念功臣介之推而产生的节日。
与清明节相关的历史传说中,有这样一个催人泪下的忠义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在“骊姬之乱”后,流亡他乡避祸,介子推等五贤士相伴。路途无粮,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烧烤给重耳吃,人称“割股奉君”。
流亡19年,重耳归国后封赏,唯有介子推不谈俸禄回报,认为重耳历尽艰险,重返王座,乃上天相助,功不在人。
重耳差人去请介子推来朝封赏,他坚辞。重耳亲赴介府,却见闭门锁屋。
原来介子推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用焚山逼他出来,不料介之推与母亲合抱一棵大树被活活烧死。重耳悔痛大哭。在移动介子推尸身时,发现其身后树洞里藏有他的一片衣襟,上有血书: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以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重耳收藏血书,下令介之推辞世的这一日、每年冬至过后的第一百零五日被定为寒食节。
民间百姓从这一天开始的三日内,家家户户均不生烟火,只吃寒食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寒食一日。
晋文公重耳用焚烧绵山,想要逼介子推出山。(绘画:志清/看中国)
清明节的历史由来和流变
至于清明节,则传说是晋文公在介之推逝世将满周年的前一天,先在山下进行寒食一日,待第二天上山正式进行祭拜仪式时,因发现介之推最终身亡之地——一棵柳树下已经长出了鲜嫩枝叶,遂在折了支柳条,编成个圈儿带在头上之余,还将那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因此,这一日就被定为清明节。
也有人说,重耳也是取介子推血书中的“清明”定这天为“清明节”,以召告天下为政清明。
在宋朝以前,清明仅是个附属在寒食节习俗中的一个次要节日,甚至比不上黄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现代的清明节活动,如扫墓、踏青等本是寒食节的习俗活动,听说到唐代其实就已将三者结合,并称为清明节,使其变成具有文化内涵的节日,主要是以扫墓祭祖为主。
责任编辑:方察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