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24節氣之一,從古至今流傳下許多習俗。(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又是一年清明節。「清明」是24節氣之一,同時也是民俗節日,從古至今流傳下許多習俗,祭祖掃墓、春遊聚宴、蹴鞠、盪鞦韆、禁火、吃冷食等,使得這個節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恩情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清新活力的生動景象。
祭祖掃墓
清明祭祖掃墓的起源,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彷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今人在清明節掃墓祭祖,通常以紙錠掛於塋樹之上,或以大石壓於墳頭,墳前供奉精製豐盛的祭品,表達對祖先無盡的思念與感恩之情。
春遊聚宴
清明時節,天氣和暖,春光明媚,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所以古人在清明節上墳掃墓祭祖之際,還結合了春遊聚宴的習俗,不僅是大人、小孩,連平日難得出門的婦女都會穿上新鞋,出外探春、尋春。
掃墓兼春遊聚宴的習俗使得郊野一反常日,熱鬧如市場,水濱湖上,或乘彩舟畫舫,款款撐駕,或乘一葉素舟,隨之所適,同時,還有龍舟之戲可以觀賞,處處笙歌鼎沸,鼓吹喧天。
蹴鞠盪鞦韆
生機盎然的春天,除了適合到戶外踏青野宴,也是個適合從事體育活動的季節,其中,蹴鞠與盪鞦韆都是清明時節民間相當盛行的活動。
蹴鞠,類似現代的足球,它是黃帝時代用以訓練軍士的一種運動。到了唐、宋時期,則成為清明節時的重要娛樂活動。
盪鞦韆傳說起源於北方民族,在春秋時代傳入中原。到了漢代以後,鞦韆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盛行的民俗活動,尤其在女孩間廣為流行。最早的鞦韆只是一條繩索,後來有了懸木、踏板。一直到清代,在清明節盪鞦韆都非常盛行。
禁火冷食
清明之前為「寒食節」,有禁火、吃冷食的習俗,由於寒食節和清明節的日子相近,後世就把禁火、吃冷食的習俗併入了清明節。
據傳,寒食節與清明節禁火、吃冷食的習俗與介之推有關。
介之推是春秋晉文公重耳的臣子,當年隨重耳逃亡時,曾在重耳快要餓死的時候,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他吃。後來重耳做晉國國君,大賞功臣,介之推推辭,避世入山,於是重耳想出燒山之計,強迫介之推出山,沒想到介之推寧死也不負其志,當重耳找到介之推時,介之推與他的老母親已經抱樹而死。日後,晉文公下令在這一天,全國只能吃寒食,以示哀悼。
来源:看中國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