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的習俗被沿用到清明節,包括:掃墓、祭祖、踏青等。圖為仇英〈清明上河圖〉。(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許多節慶與民間習俗中最能顯現出來,其中,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及離世親人的節日。古代帝王選在清明節這一天祭祀宗廟,後來百姓也在這一天掃墓祭祖。
清明節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並伴以踏青的活動,除了展現出飲水思源、家人團聚的涵義,暮春潔淨的山水大自然與人的心靈交融,也是清明時節天人合一的生活體現。
不是節日是節氣
清明節又稱為「掃墓節」,與黃曆新年、端午節、中秋節合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但其實清明節原本不是節日,而是節氣喔!
「清明」原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五個,在陽曆四月五日或六日,有三大徵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思是說,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是喜陰的田鼠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彩虹開始出現在雨後的天空。
《歲時百問》中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由於此時氣候漸暖,花木欣欣向榮,因此稱為「清明」。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是如何變「清明節」的呢?民俗學家普遍認為,清明節來源於寒食節。因為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一、二天,兩者時間相近,隨著時代的演變,越來越多人把這兩個節日合在一起過,兩個節日的習俗也就逐漸融合在一起了。
寒食節的由來據傳與介之推有關。晉國公子重耳因驪姬之亂,被迫逃離晉國,在外流亡。一日,逃亡隊伍在山中迷路,在糧食耗盡的情況下,介之推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煮成肉湯,供重耳食用。之後,重耳重回晉國,即位為晉文公,並封賞當時陪他流亡的忠臣,但介之推並不邀功,選擇回鄉與母親隱居。晉文公親自帶人前往綿山,尋人未果,大臣獻計放火燒山,逼出介之推,但大火燃盡後,才發現介之推背著老母親,被燒死在柳樹下。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明令天下將介之推的忌日定為寒食節,這天各地禁火,只吃冷食。
到了宋朝,朝廷不再強調禁火的習俗,「寒食節」逐漸被「清明節」取代,而寒食節的習俗也被沿用到清明節,包括:拜掃、祭祖、蹴鞠(踢球)、踏青、盪鞦韆、賞花等。
祭祖掃墓的節日
融匯了兩個古老節日精華的清明節,在宋朝以後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的傳統節日,在「清明節」這一天,親族子孫到祖先墓前祭拜焚香,打掃墓園,表達追思之意。
即使在現代繁忙的工商社會,清明節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仍占有著重要的位置:紀念先人,慎終追遠,是這個節日的主題。
来源:看中國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