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的祭仪:清明节(图)

作者:王晓玫 发表:2025-04-05 10: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仇英清明上河图
寒食节的习俗被沿用到清明节,包括:扫墓、祭祖、踏青等。图为仇英〈清明上河图〉。(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许多节日与民间习俗中最能显现出来,其中,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节日。古代帝王选在清明节这一天祭祀宗庙,后来百姓也在这一天扫墓祭祖。

清明节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并伴以踏青的活动,除了展现出饮水思源、家人团聚的涵义,暮春洁净的山水大自然与人的心灵交融,也是清明时节天人合一的生活体现。

不是节日是节气

清明节又称为“扫墓节”,与黄历新年、端午节、中秋节合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但其实清明节原本不是节日,而是节气喔!

“清明”原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五个,在阳历四月五日或六日,有三大征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思是说,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是喜阴的田鼠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彩虹开始出现在雨后的天空。

《岁时百问》中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由于此时气候渐暖,花木欣欣向荣,因此称为“清明”。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是如何变“清明节”的呢?民俗学家普遍认为,清明节来源于寒食节。因为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天,两者时间相近,随着时代的演变,越来越多人把这两个节日合在一起过,两个节日的习俗也就逐渐融合在一起了。

寒食节的由来据传与介之推有关。晋国公子重耳因骊姬之乱,被迫逃离晋国,在外流亡。一日,逃亡队伍在山中迷路,在粮食耗尽的情况下,介之推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煮成肉汤,供重耳食用。之后,重耳重回晋国,即位为晋文公,并封赏当时陪他流亡的忠臣,但介之推并不邀功,选择回乡与母亲隐居。晋文公亲自带人前往绵山,寻人未果,大臣献计放火烧山,逼出介之推,但大火燃尽后,才发现介之推背着老母亲,被烧死在柳树下。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明令天下将介之推的忌日定为寒食节,这天各地禁火,只吃冷食。

到了宋朝,朝廷不再强调禁火的习俗,“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而寒食节的习俗也被沿用到清明节,包括:拜扫、祭祖、蹴鞠(踢球)、踏青、荡秋千、赏花等。

祭祖扫墓的节日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在宋朝以后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这一天,亲族子孙到祖先墓前祭拜焚香,打扫墓园,表达追思之意。

即使在现代繁忙的工商社会,清明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仍占有着重要的位置:纪念先人,慎终追远,是这个节日的主题。



来源:看中国时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