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方塊漢字不能被取代,漢語是博大精深的學問。(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中國的文化是神傳文化,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元素,中文書籍也是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有不同語言,因此也創造了不同的文字。人類社會從遠古時期進化發展到有文化的文明社會,文字也是發展變化的。中國古代文字,最早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甲骨文,其後是刻在鐘鼎上的金文,刻在石碑或寫在竹簡上的篆字等,後來人類發明了錦帛和毛筆,就把字寫在絲錦上,在發明了造紙術、印刷術以後,才有了用紙記載或印刷文字的書籍。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文字不同,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車同軌、書同文、度同制、行同倫」,中華民族才有了統一的漢文字。
漢字的字形是方塊字,但是漢字發展到今天這樣,有篆書、隸書、楷書、草書等各種書寫字體,一般書籍漢字的印刷體,也分有繁體字和簡體字,從字形上,有宋體、仿宋體、隸書體、美術字等。所以漢字常常被外國人認為是最難學的文字,確實如此。
漢字不僅字形與拉丁文、英文,以及楔形文字等的字形不同,而且發音也不同於拼音文字。漢字發音還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還有同音字不同,同一個字發不同音,表示不同意思等許多學問。
今天這篇拙文,介紹一篇用發音同、意思不同的字寫的故事。在說這個故事前先簡要介紹一下文章的作者。作者就是中國近代著名語言學家、國學導師趙元任先生。他會說33種中國方言。
趙元任,祖籍江蘇武進(常州),光緒十八年(1892年)生於天津,他的童年是在老家常州讀書,1907年在南京入江南高等學堂預科,1910年8月到美國留學,在康奈爾大學學物理、數學、音樂。1914年獲理學學士學位,1915年入哈佛大學專修哲學、音樂。1918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19年返回康奈爾大學教物理。1920年回中國,在天津大學任教。1921年又回美國,在哈佛大學任哲學和中文講師。1925年回中國,在清華大學任教。這年他與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共同獲得清華四大國學導師稱號。1938年他又去美國任教,先是在夏威夷大學,後又到耶魯大學、哈佛大學任教。1948年當選為中國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1959年在臺灣任教。1982年在美國去世,享年90歲。趙元任先生的著作很多,其代表作有《現代吳語研究》、《中國話的文法》、《國語留聲片課本》、《教我如何不想他》等,譯著有《愛麗絲夢遊仙境》等。
不知讀者注意沒有,在中華字典中,漢語拼音ji這個音節讀音下的漢字較多。這個音節中的j是聲母,i是韻母。趙元任的這個故事,就是用這個音節下的字寫同音文。全文共78個字。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