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銅像(圖片來源:ANTHONY WALLACE/AFP via Getty Images)
說起「東亞病夫」,人們就會出現很複雜的情緒,你的腦海裡可能立刻浮現李小龍在《精武門》中,手捧匾額、怒氣沖天、一腳踢碎侮辱的經典畫面;又或者回想起課本裡那一段,關於霍元甲以一己之力「拳打洋人、雪恥報國」的傳奇故事?
長久以來,「東亞病夫」這四個字幾乎成了華人世界的民族記憶的痛點——一種深刻的羞辱,一頂難以摘下的帽子。可是很有意思的事,這個所謂「國恥級」的稱號,其實,很可能根本就是個天大的誤會,爲什麽這麽説呢,讓我們來扒一扒其中的來龍去脈吧。
李小龍與「東亞病夫」:電影的力量遠勝歷史?
1972年,李小龍主演的《精武門》在亞洲各地橫掃票房,劇情中他扮演的陳真為師父霍元甲報仇,獨闖日本武館,手捧寫著「東亞病夫」的匾額,一腳踢碎羞辱,讓無數觀眾熱血沸騰。但你可能不知道,説出來你可能也不相信,那塊「東亞病夫」匾額,其實是編劇創造出來的道具而已。
李小龍固然功夫了得,但電影畢竟是電影,劇情需要的是情緒張力與民族憤怒,而不是史實考證。這種情節雖是虛構,卻深植人心,讓幾代人都相信:「我們曾被外國人叫過‘東亞病夫’」。
然而,若你試圖在西方歷史報刊中尋找「The Sick Man of Asia」(東亞病夫的英文)這個詞的具體使用場合,會發現:這並不是一個被頻繁使用、甚至被普遍接受的「辱華」標籤,反而多是中國人自我反省與批判的產物。
是不是有點驚訝?別急,我們再回到歷史現場一探究竟。
霍元甲真的痛打洋人了嗎?傳說背後有幾分真?
據說,1901年,一位俄國大力士來到天津戲園賣藝,自稱「打遍中國無敵手」,還大言不慚地說:東亞病夫如有強者,儘管上來一試!
這時,一位身穿布衣的中國人站了出來,大喝一聲:「我是‘東亞病夫’霍元甲,願與你較量!」
結果怎樣?俄國大力士嚇得不敢應戰,灰溜溜地退場……這樣的橋段是不是有點眼熟?像極了武俠小說中俠士出手救場的橋段。
但問題來了——這場「中外對決」的歷史證據在哪裡?報紙記錄?目擊證人?通通找不到。學界多認為這些故事是後人為了弘揚民族氣節而杜撰或美化的。
類似的故事還有1909年霍元甲應戰英國大力士奧皮音的比武挑戰,結果對方連出場都不敢。但這些故事中都出現一個共同的元素——「東亞病夫」這四個字成為激發民族情緒的導火索。
不過,你可能會問:那這四個字的源頭到底在哪?
原來我們是自己罵自己?嚴復、梁啟超的「病夫論」
在這場歷史偵探遊戲中,我們要追溯到1895年,中國剛剛在甲午戰爭中慘敗,割地賠款、民心潰散。就在此時,思想家嚴復在《直報》上發表《原強》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國者,固病夫也。」
這不是罵人,而是一種悲憤的自省。嚴復以醫病為喻,認為中國虛弱如病,不能靠劇烈的「猛藥」,而要靠深層的改革與調理。
幾年後,梁啟超主編的《時務報》在評論甲午戰爭時再次引用「東方病夫」的說法。接著,1903年,他在《新大陸遊記》中直接使用「東亞病夫」一詞,這就是這個說法首次出現在文字記錄中的時間與地點!
也就是說,這四個字的發明人始作俑者,正是我們自己人!
不僅如此,1915年,陳獨秀在《新青年》中痛心疾首地寫下:
「吾人之少年青年,幾無一不在病夫之列,如此民族,將何以圖存?」
一句句沉痛反思,構成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罵自己、恨鐵不成鋼」的時代表達。
那麼,外國人有沒有叫過我們「東亞病夫」?
答案是——幾乎沒有!
西方在19世紀末曾以「The Sick Man of Europe(歐洲病夫)」形容衰敗的奧斯曼帝國,而中國偶爾會被稱為「The Sick Man of Asia」。但這是一種國力與制度的評論,並非針對華人身體素質的侮辱。
而且,英文裡並沒有固定的「The Sick Men of Asia」或「Sick Chinese」這類貶詞在主流報刊中流傳,連1936年奧運會後那幅據稱在新加坡刊登、畫著中國運動員扛著「鴨蛋」的漫畫,至今也沒有找到確鑿的出處與證據。
所以,「東亞病夫」其實更像是一面我們自己掛上去的鏡子——我們看著它憤怒、羞恥、奮發圖強,但那塊鏡子,也許只是自己雕刻的。
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四個字?
當年的知識分子用它來警醒同胞,武術宗師用它來激發民族自尊,電影創作者用它來表達憤怒與正義……,但這四個字,從未真正被外國人用來羞辱我們,卻在華人心中,烙下了一個世代的印記與傷痕。
如果說它曾經是一頂帽子,那麼我們該問的,不是誰給我們戴上的,而是我們是否已經有足夠的力量,主動把它摘下來?
歡迎留言告訴我們您的看法。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