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民謠云:「先姜尚,後孫臏,五百年前諸葛亮,五百年後劉伯溫。」姜子牙、孫臏、諸葛亮、劉伯溫轉世的故事代代相傳。
很多人記得,《封神演義》中記載,比干擁有「七竅玲瓏心」。而古代傳說,人間有一種罕見而珍貴的天賦被稱為"九竅玲瓏心"。相傳此乃天地間最為稀有的智慧之源,九竅源自古代中醫,人體有「九竅」,兩眼、兩耳、兩鼻孔、一個口、前陰、後陰),九竅是人與外界溝通的通道,象徵著感知、交流與生命活力。"玲瓏"則形容其通透靈巧。
道家古籍曰,九竅玲瓏心者,天地精華所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其人思慮過人,聰慧絕頂,洞察天機,明曉世事,六韜三略皆可一目瞭然。一覽即通,過目不忘,可謂天授之才也。"此等天賦非人力可求,乃天意所鐘,命格所定。"九竅玲瓏心"者往往會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出現,輔佐明君,安定天下。而這樣的人往往因難以善終,需要經歷多次輪迴才能完成自身道果。
姜子牙便是這樣一位擁有特殊使命的靈魂。
道者初心 封神奠基 姜子牙傳奇
姜子牙,姓姜名尚,字子牙,其一生可謂傳奇。年近七十,釣渭水而遇文王,輔佐周武王滅商建周,主持封神大業,威名遠播。作為崑崙山道門弟子,姜尚本欲完成封神大業後歸隱修道,成就道果。然而,元始天尊觀其根骨不足,告知其需經過多次轉世修行方能成就大羅金仙之位。故安排其轉世重修。因姜尚忠心耿耿,為道門立下赫赫功績,元始天尊特意下令地府,姜尚轉世須得九竅玲瓏心方能投胎,以保其智慧不減。
比如説姜子牙執掌兵權時創下"以弱勝強"的軍事奇蹟,善用奇謀與戰術,將計就計,以智取勝。此等天賦五百年難得一現。這些智慧與謀略的種子,將在他的後世轉生中不斷發芽、茁壯。
姜子牙臨終前有言:"吾心有憾,未竟全功。他日若有機緣,當再世為人,完成夙願。"此言埋下伏筆,預示著未來轉世的使命。
姜子牙死後在地府耐心等候,直至春秋戰國之際才獲得轉世機會。
智謀巔峰 孫臏遭逢磨難
孫臏(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待春秋末戰國初年,九竅玲瓏心再現人間!姜尚轉世為齊國人孫臏。這一世的他聰明絕頂,與前世相比,智謀更勝一籌,卻也因此埋下禍根。
孫臏拜在鬼谷子門下,與龐涓同為師兄弟。鬼谷子早已看出孫臏不凡,再掐指一算,知其前世乃是封神功臣姜尚,故對他格外關愛。孫臏天資聰穎,兵法造詣極高,創下《孫臏兵法》,被後世奉為兵家經典。
不料前世智謀太盛,今生反遭嫉恨。其師兄龐涓因忌妒心重,設計誣陷孫臏盜取兵法,致使孫臏遭受"臏刑",雙腿殘廢,從此只能乘坐輪椅行動。這成為孫臏魂魄中難以磨滅的創傷,影響到其後世轉生。
孫臏雖身體受損,智謀卻愈發精進。他輔佐齊將田忌,以弱勝強,多次大敗龐涓所率領的魏軍。"圍魏救趙"的戰略,成為千古傳頌的兵法典範。這一戰略思想與姜子牙當年運籌帷幄、以少勝多的軍事才能一脈相承。
孫臏晚年修成正果,終得道成仙,然而雙腿殘疾已成定局。即便是成仙之後,也無法恢復如初。孫臏心有不甘:"吾今成仙尚不能復原形體,此身難圓滿矣。願再入輪迴,求得完整之軀。"故而選擇冰解轉世,期待下一次輪迴能夠擁有健全之體。
鞠躬盡瘁 諸葛亮再承使命
諸葛亮為完成"興復漢室"的夙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圖片來源:Winnie Wang/看中國)
果然五百年後,九竅玲瓏心再現人間。姜尚魂魄轉世為漢末三國時期的諸葛亮。這一世的他集前兩世智慧於一身,文有姜尚治國之才,武有孫臏練兵之道,智謀更甚從前。
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隆中,直到劉備三顧茅廬才出山輔佐。當他踏出茅廬那一刻,忽有一陣清風拂面,恍惚間似乎看到渭水之畔垂釣的身影,以及戰場上運籌帷幄的車輦,一時間前世記憶隱隱浮現。諸葛亮長嘆一聲:"命乎?命乎?再世為人,仍難避帝王之托。"
因前世孫臏雙腿殘疾,只能乘坐輪椅,所以這一世的諸葛亮雖然身體健全,但《三國演義》中描寫,兩軍對陣,「旗開處,推出一輛四輪車」,諸葛亮坐在車中,「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執羽扇」。這實為前世習慣的潛意識延續,諸葛亮出行有常坐"四輪車"的習慣,這便是前世記憶的無意識流露。
諸葛亮輔佐劉備創建蜀漢,並在劉備死後承擔起興復漢室的重任。他北伐曹魏,為完成"興復漢室"的夙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六出祁山"的堅韌精神,正是姜子牙挂帥伐紂時的不屈意志再現。
然而天命難違,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未能完成統一天下的心願。臨終前,他望著北方,低語道:"吾前世未竟之業,今生仍未能完成。若有來世,當再為國效力,完成未竟之事。"這一誓言,為下一次轉世埋下伏筆。
有一個關鍵處為:諸葛亮在世時火燒籐甲軍,傷了陰德,又因劉禪之累,未能完成統一大業,道業未成,再度落入輪迴。
輔明立國 劉伯溫道破天機
忽必烈的「諸葛亮」 元初蓋世奇才劉秉忠(圖片來源:合成圖 看中國)
這次兜兜轉轉經歷了兩個五百年,姜尚魂魄轉世為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劉伯溫相貌清奇,額頭寬廣,眉宇間隱約可見與諸葛亮的幾分相似。他自幼聰穎異常,學識淵博,尤精通天文地理、兵法韜略。
朱元璋起義時,劉伯溫前去投奔,初見之時,朱元璋感嘆道:"卿之相貌,恍惚間似曾相識?"劉伯溫微微一笑:"陛下若覺相識,或許前世曾有緣分。"此言暗示二人或許在前世也曾有君臣之緣。
劉伯溫輔佐朱元璋打天下,設計建都南京,制定明朝典章制度。其韜略之精湛,治國之才能,皆是前三世積累的智慧結晶。尤其是其軍事才能,將姜子牙的謀略、孫臏的兵法和諸葛亮的統籌能力融會貫通,屢立奇功。
劉伯溫與姜子牙一樣,都輔佐開國之君建立新朝;與孫臏相似,善用奇謀擊敗強敵;與諸葛亮相通,既是軍事家又是治國能臣。他設計的"削藩"策略,幫助朱元璋鞏固中央權力,這與諸葛亮治蜀、姜子牙助周武王建立分封制度有異曲同工之妙。
然而命運的玄機終於在一次偶然中揭曉。一日,劉伯溫遊歷至一座古廟,發現廟中石碑上刻著:"先姜尚,後孫臏,五百年前諸葛亮,五百年後劉伯溫。"這一刻,前世記憶如洪水般湧入腦海,他終於明白自己的前生今世。
更有傳言,劉伯溫居住在成都少城時,恰巧住在諸葛亮舊府。府上有一牌匾寫著"天下第一人",他心中不服,命人取下,卻發現牌匾背後還有一層,上書:"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五百年前吾知汝,五百年後汝知誰?"面對這穿越時空的對話,劉伯溫長跪不起,前世記憶徹底覺醒。
傳說劉伯溫在發現自己前世身份後,向朱元璋提出告老還鄉的請求。朱元璋不解:"卿正當壯年,何故欲歸?"劉伯溫嘆道:"陛下,臣已歷經四世為人,助四朝建立功業。今天下已定,臣願歸隱修道,了結宿命。"朱元璋雖不解其言,但見其去意已決,只得允許。
劉伯溫隱退後,在武當山中遇一道士,道士對他說:"你前世為姜尚,助周武王伐紂;轉世為孫臏,創立兵法;再世為諸葛亮,匡扶蜀漢;今世為劉伯溫,輔佐明君。四世皆為名相,功德圓滿,可返回崑崙山修道。"劉伯溫聽罷,恍然大悟,隨道士遠去,從此在人世消失,不知所蹤。
從姜子牙的軍事謀略,到孫臏的兵法精髓,再到諸葛亮的治國韜略,最後到劉伯溫的運籌帷幄,超人的智慧在每一世都得到積累和升華。而他們四位又皆忠心耿耿,輔佐明君,鞠躬盡瘁;同時又有超然物外的隱士氣質,功成身退的灑脫。四位每一世都肩負著扶持新政權、建立新秩序的使命,直到劉伯溫這一世功德圓滿,所有的記憶復甦,才得以脫離輪迴。
從姜子牙的未竟道果,到孫臏的身殘志堅,再到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最後到劉伯溫的功成身退,最終回歸修道之路——有道是:
渭水垂釣遇明君,兵法韜略勝群雄;
臏足未阻智謀展,羽扇綸巾定蜀中;
明初再世輔新朝,四朝元老道乃成;
九竅玲瓏心不滅,輪迴轉世為蒼生。
姜子牙、孫臏、諸葛亮、劉伯溫雖為不同時代之人,卻是同一靈魂的延續。可見,智慧不滅,使命不止,即使歷經千年,信念與追求仍會指引靈魂不斷轉世,完成未竟的事業,而當生命的道緣逐漸成熟後,個體遂走上修煉之路。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