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漸入佳境」用來比喻情況逐漸轉好,或勉勵人先苦後甘,會苦盡甘來。(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成語「漸入佳境」用來比喻情況逐漸轉好,或勉勵人先苦後甘,會苦盡甘來。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唐朝房玄齡等人撰寫的《晉書》,在〈顧愷之傳〉中提及:「愷之每食甘蔗,恆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漸入佳境。』」
成語「漸入佳境」的典故由來
顧愷之曾經在桓溫手下為官,有一次顧愷之跟隨桓溫去視察,那裡的官員送了許多當地特產甘蔗給大家嘗鮮,當所有人都在大啖甘蔗的時候,只有顧愷之面對著美景發呆。
桓溫見狀,想跟顧愷之開個玩笑。他故意挑了一根長長的甘蔗,並把甘蔗末梢的一段塞到他手裡。看得出神的顧愷之一口啃了下去,嚼了幾口,覺得甘蔗沒想像中的甜,不禁蹙眉。眼見及此,桓溫忍不住笑了起來,還故意地問他末梢甜不甜,旁邊的人也跟著逗趣他。顧愷之見眾人笑鬧,終於回過神來,知道自己咬的是甘蔗的末梢。為了緩解這個尷尬的局面,顧愷之氣定神閒地說:「你們笑甚麼?吃甘蔗就應該從末梢吃起。這樣,越吃越甜,『漸入佳境』。」大家聽後都不經讚歎顧愷之敏捷的思維。後來這個故事衍生成「漸入佳境」這個成語,比喻境況逐漸好轉或興趣逐漸濃厚。
「三絕」藝術家顧愷之
東晉著名的繪畫大家顧愷之非常多才,工詩賦,善書法。他擅長畫人物畫和山水畫,被時人稱為「才絕、畫絕、痴絕」三絕。在人物畫方面,他尤其擅長畫女人像和女神像之類的畫像。在人物的繪畫中,他的「畫睛」功夫非常了得。說起這個畫睛的功夫,還有一段非常感人的傳說故事。
據傳,顧愷之一生下來,他的母親就去世了。顧愷之非常聰明,又很活躍,大家都叫他小虎子。小虎子跟其他孩子一樣,經常跟小夥伴一起玩耍。有一天,小虎子聽到別人在叫媽媽,他突然想到自己怎麼從來都沒有看見過媽媽,於是就跑到家中問父親。父親先是騙他說媽媽回外婆家了,幾個月之後回來,但是小虎子盼了好久,媽媽都沒有回來。父親只好告訴小虎子,他的母親已經死了。小虎子讓父親給他講母親的容貌形態,之後他便把父親說的話記在了心中。
小虎子照著父親說的,開始畫起了母親的畫像,剛開始父親認為畫哪哪不像,但是慢慢的手足像了,臉像了,身材像了,後來全身都像了,唯獨眼睛不像。小虎子並不灰心,天天畫眼睛,經過一年的時間,眼睛終於也像了。從此,顧愷之畫眼睛的功夫就這樣名滿天下了。
来源:看中國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