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譽為「抗日第一名將」 還被冠以「華北第一漢奸」(組圖)

作者:張平 發表:2025-07-08 13: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3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抗日名將張自忠
抗日第一名將、梅花上將張自忠。(圖片來源:看中國合成)

張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藎忱,山東臨清人,中國國民黨上將銜陸軍中將,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指揮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1937年至1940年先後參與臨沂保衞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1940年5月16日,被日軍包圍,戰死於南瓜店

張自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陣亡軍級最高者,被追晉陸軍二級上將,蔣介石委員長親題「勛烈常昭」褒揚。然而,僅僅3年前這位抗日名將、民族英雄還是被國人唾罵的「華北第一漢奸」,並評之:「自以為忠!」那麼,這位先是被「漢奸」汙名所累,繼而又獲得平冤的梅花上將、一代軍魂,究竟有著怎樣的離奇經歷?

被人誤解唾罵華北第一漢奸 張逆自忠

1891年8月11日,張自忠生於山東省臨清縣唐園村的望族,1910年畢業後進入天津市北洋法政學堂,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張自忠轉入濟南法政專門學校,後來加入中國同盟會,在馮玉祥部下從軍。馮玉祥下野後,張自忠又編入西北軍宋哲元麾下。

1933年,日軍侵占山海關,熱河吃緊,平津危急。3月,張自忠所在的二十九軍在喜峰口奉命阻擊日軍。當時裝備數量不足,張自忠組建大刀隊,趁著月黑風高,越過長城,突襲日軍營地,殲滅日軍步兵兩個聯隊、騎兵一個大隊,挫敗日軍的囂張氣焰,日媒稱「名譽盡喪於喜口峰外」。一戰成名的張自忠榮獲青天白日勛章,一時間婦孺皆知,成為天下聞名的抗日英雄。為此,還有了〈大刀進行曲〉這首歌。

1935年,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宋哲元出任委員長,轄河北、察哈爾兩省和北平、天津二市,張自忠任該委員會委員、察哈爾省主席,後改任天津市市長。由宋哲元委派,訪問日本,與日軍談判,被國人視為「媚日」之舉。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第二十九軍在平津與日軍血戰,軍部被日軍攻破,佟麟閣副軍長和趙登禹師長殉國。為了保全戰鬥實力,二十九軍主力撤出平津,以取得緊急北上的5個甲種師的支援。與此同時,為了疏散和安置沒能隨軍撤離的軍人家眷,為了京津不受重大損失,也為了收殮沙場上的官兵屍體,宋哲元任命張自忠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北京市長,與日本人周旋、緩衝,拖延時間。

這期間,張自忠與日本人周旋的行為被輿論誤解為逼宮奪權,附敵為逆。在國人的眼中,他從民族英雄成了親日漢奸。張自忠為顧全大局,奉命行事,代宋哲元受過,忍受「漢奸」罵名,不做辯解。

日本人拉攏張自忠被拒絕後,就在報刊媒體上大肆宣傳,稱張自忠留下是為了中日親善,是日本人的朋友等等,國人誤解更深,報刊每天都有關於「華北特號漢奸」、「變節賣國」的新聞,稱呼他為「張逆自忠」,還送他一個四字評語:「自以為忠!」

1937年7月29日,北平失陷,張自忠斷然拒絕了日軍讓他「通電反蔣 」的要求,化裝出走,轉赴南京。所到之處,人人指罵「漢奸」 ,個個喊打「漢奸」。

到了南京,張自忠由舊識秦德純陪同引見,向蔣介石請罪:「自忠在北方失地喪師辱國,罪有應得,請委員長嚴予懲辦。」蔣介石道:「你在北方一切情形,我均明瞭。我是全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一切統由我負責,你要安心保養身體,避免與外人往來,稍遲再約你詳談。」

就這樣,張自忠以軍政部中將部附的身分留在南京,一直到1937年12月,國民中央政府遷至武漢之後,蔣中正委員長公布張自忠代理由原三十八師擴成的第五十九軍軍長,編入第一戰區戰鬥序列。

1933年長城抗日,西北軍第29軍大刀隊英勇殺敵。(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933年長城抗日,西北軍第二十九軍大刀隊。(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盡忠慷慨赴死 戰死南瓜店 洗白乾淨

1938年初,張自忠由南京回到河南新鄉五十九軍駐地時,面對五十九全軍將士宣示:「今天回軍,除共同殺敵報國外,是和大家一同尋找戰死的地方。」他說:「無論甚麼部隊都可以打敗仗,唯獨我張自忠的部隊不能打敗仗,我只有一拼與一死,拿真實的戰績,才能洗白乾淨!」

1938年3月,徐州會戰爆發。張自忠奉命率五十九軍連夜奔襲,增援臨沂西北軍龐炳勛第三軍團,與龐軍團跟日本最精銳的板垣第5師團血戰7晝夜,日軍傷亡三千餘人,為國軍吸引聚殲日軍主力,取得中國抗日首次大捷——臺兒莊大捷創造了條件。蔣委員長親自致電張自忠,嘉勉臨沂告捷。

在隨後的徐州突圍、潢川會戰、武漢突圍、長壽店戰役、隨棗戰役、襄樊會戰等戰役中,張自忠率部屢克強敵,多次受到國民政府通令嘉獎。並在1938年10月,晉升為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加上將銜。

在1939年底的隨棗會戰中,張自忠下令所部夜間繞道潛行30里路,奇襲日軍設在鍾祥縣的總指揮部,端掉日軍總指揮部,再指揮所部反擊日軍,獲「襄東大捷」。蔣委員長通電嘉獎,讚揚張自忠所部為「最優部隊」,其防區為「模範戰場」。當地老百姓把張自忠譽為「活關公」。

1940年5月初,日軍糾集三個師團的兵力,在數十架飛機和大炮的配合下,分三路大舉進犯襄樊、宜昌地區,李宗仁指揮第五戰區國軍打響棗宜會戰。

5月1日,張自忠親筆昭告各部隊、各將領:「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5月3日,湖北宜城中方右翼兵團長壽店陣地被日軍突破。張自忠決定率領身邊僅有的一支機動部隊第七十四師東渡襄河增援。臨行前他寫信給集團軍副總司令馮治安,表示誓與日軍死拼到底。

5月15日,張自忠率領集團軍總部和七十四師抵達宜城南瓜店,因密碼被日軍破譯,張自忠遭到了日軍的重兵圍堵。

1940年5月16日下午4時,張自忠所部全軍覆沒,張自忠將軍戰死。

一份源自日軍《231聯隊史》的檔案,以日軍官兵的親口講述,再現了張自忠殉國的全過程:

「當衝到距這個高大身材軍官只有不到13米的距離時,藤岡一等兵從他射來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種說不出的威嚴,竟不由自主地愣在原地。這時背後響起了槍聲,第三中隊長堂野軍官射出了一顆子彈,命中了這個軍官的頭部。他的臉上微微出現了難受的表情。與此同時,藤岡一等兵像是被槍聲驚醒,也狠起心來,傾全身之力,舉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軀深深扎去。在這一刻,這個高大的身軀再也支持不住,像山體倒塌似的,轟然倒地。」

1940年5月28日蔣介石、馮玉祥、孫科、于右任、孔祥熙等在重慶儲奇門碼頭祭奠張自忠將軍靈柩。
1940年5月28日蔣介石、馮玉祥、孫科、于右任、孔祥熙等在重慶儲奇門碼頭祭奠張自忠將軍靈柩。(網絡圖片)

抗日「第一名將」 入祀忠烈祠 英烈千秋

蔣介石驚聞張自忠殉國,下令第五戰區不惜任何代價奪回張自忠遺骸。張自忠部下黃維綱帶領一百多名將士,端著輕機槍於16日夜間突襲南瓜店,搶回了將軍的遺骸。經檢視,張自忠身有8處傷口,其中炮彈傷2處,刺刀傷一處,槍彈傷5處。

當靈柩經過宜昌時,全市下半旗,民眾前往弔祭者超過十萬人。全城籠罩在悲壯肅穆的氣氛中。日機在上空盤旋吼叫,卻無一人躲避,無一人逃散。

1940年5月28日晨,當靈柩運至重慶朝天門碼頭,蔣介石、馮玉祥等政府軍政要員臂綴黑紗,肅立碼頭迎靈,並登輪繞棺致哀。蔣介石在船上「撫棺大慟」,令在場者無不動容。

蔣介石親自扶靈執紼,再拾級而上,護送靈柩穿越重慶全城。

國民政府發布國葬令,頒發「榮字第一號」榮哀狀。將張自忠牌位入祀忠烈祠,並列首位。

28日下午,蔣介石與軍政要員和各界群眾在儲奇門為張自忠舉行了盛大隆重的祭奠儀式。氣氛莊嚴,極盡哀榮。蔣介石親自主祭,同時以張自忠墓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名義通電全軍,表彰了張自忠一生的勛績。隨後,國民政府在重慶北碚雨臺山為張自忠舉行下葬儀式。

蔣介石題詞「勛烈常昭」,李宗仁題詞「英風不泯」,馮玉祥題詞「藎忱不死」。據史沫特萊記載,蔣介石的辦公桌從此擺上了張自忠將軍的遺像。

張自忠將軍殉國時,年僅49歲,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聞耗悲痛絕食7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於重慶梅花山麓,後建有張自忠將軍陵園和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和生平事跡陳列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屬於反法西斯陣營的五十多個國家中,張自忠將軍是陣亡將士中軍銜最高的將領——第三十三集團軍上將總司令。張自忠無無愧為抗戰軍人之魂,愧為抗日第一名將,英烈千秋!



責任編輯:方唯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