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低迷(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9月5日訊】(看中國記者李亭綜合報導)中國經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根據時評人多倫多方臉的最新分析,中國經濟已從房地產崩盤和產能過剩的警報階段,進入更深刻的衰退期——「政策破產期」。與此同時,Tom財經視角曝光的摩根士丹利(大摩)9月初閉門會議顯示,8月份房價繼續環比下跌,一線城市跌幅加速,居民購房情緒跌至谷底。儘管開發商流動性風險已基本出清,系統性金融風險概率下降,但整體經濟復甦乏力,政策刺激效果有限。凸顯中國經濟深層結構性矛盾,即使政策轉向「人性化」,體制性障礙仍將阻礙反彈。專家警告,民眾對政府的失望情緒將進一步蔓延。
房地產崩盤加劇
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崩盤已成為經濟衰退的標誌性事件。多倫多方臉直言,房地產崩盤「吹響了中國經濟衰退的警報」,並多次警告投資者盡早拋售房產,以避免更大損失。根據大摩閉門會的最新數據,這一警報仍在迴盪。8月份,50個主要城市的房價環比下降0.8%,與7月和6月的0.9%和1%相當,維持平穩下行趨勢。更令人擔憂的是,一線和高線城市的房價跌幅反而加速,8月環比下降0.9%,高於低線城市的0.7%。這一現象與大摩7月份的居民調研一致:一線和二線城市居民情緒更弱,對未來房價跌幅預期更悲觀。
掛牌價方面,8月份50個城市環比下降1.9%,較6月和7月的0.8%-0.9%明顯加快。大摩分析師指出,這種加速可能傳導至9月、10月乃至11月的成交價,下跌速度或進一步加劇。考慮到去年「9.27」政策刺激形成的成交高基數,今年缺乏類似刺激,成交量下滑疊加掛牌量上升,將放大房價下行壓力。全年二手房價跌幅預計從年初的「高單位數」上調至10%-12%,前8個月已累計下跌約10%。
開發商層面,上半年業績普遍疲弱。大摩覆蓋的14家主流開發商核心利潤平均下降17%,符合預期。但積極信號是,流動性風險已基本出清:總負債、槓桿率和平均融資成本較去年底略有改善。展望下半年,開發商對毛利率持正面預期,主要因舊庫存壓力減少,減值撥備高峰已過(2023-2025上半年釋放大部分)。商業地產租金增長平穩,甚至加速,如龍湖地產預計下半年租金增長10%,高於上半年的5%,得益於零售韌性和新商場開業。
然而,土地投資端仍謹慎。民企開發商維持觀望,待明年債務進一步壓降和現金流充裕後才考慮拿地。國企開發商布局收縮,從30-50個城市縮至20-30個,出價更注重利潤而非規模。下半年買地熱情或較上半年降溫,導致2026年新盤銷售規模下降,舊庫存去化緩慢。整體而言,房價下行未止住,宏觀環境惡化令大國企更具韌性。大摩推薦華潤置地作為首選,高股息股如憲法國際(1908)表現亮麗。
多倫多方臉強調,房地產問題並非單純政策失誤,根源在於體制。過去清零政策、雄安新區空置、對外大撒幣等失誤加劇問題,但即使回歸胡錦濤式政策,如年初萬億消費補貼和近期反內卷,消費者信心指數仍低迷,PPI和CPI未見明顯好轉。親共經濟學家金克宇在達沃斯論壇提出的刺激消費「終極殺招」-轉向消費KPI,也被方臉駁斥為不可能,因為消費難以量化執行,與自上而下的集權體制相悖。
產能過剩與通縮難題:政策失靈的根源
中國經濟面臨兩大頑疾:產能過剩和通縮。多倫多方臉指出,產能過剩長期困擾中國,根源在於政府將GDP作為官員考核的核心指標(KPI)。官員為了升遷,熱衷於推動生產而忽視消費需求。過去,過剩體現在大規模基建項目上;如今,工廠產能激增,尤其是新能源車、鋰電池和光伏等「新三樣」,進一步加劇問題。大摩的報告證實,產能過剩已取代房地產,成為政府關注的重點,近期「反內卷」政策試圖解決這一問題,風險逐步得到控制。
在通縮方面,今年初政府推出消費補貼和反內卷等政策,試圖扭轉局勢,但收效甚微。消費者信心持續低迷,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不斷下降,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也幾乎沒有起色。方臉認為,問題不在於政策力度不夠,而是體制的深層障礙:刺激消費需要提高居民收入和福利,但這需要漫長的時間和複雜的改革,無法通過強制手段快速實現。經濟學家金克宇部分認同,指出扭曲的KPI導致過剩,但方臉進一步強調,中國無法轉向以消費為KPI的模式,因為這需要自下而上的民主機制,與當前「政治挂帥」的體制格格不入。
以低生育率為例,無論是期待「英明領導」出臺合理政策,還是擔憂政府採取極端措施(如「月經警察」強制生育),都高估了政府的實際能力。現實中,3600元的育兒補貼已讓財政捉襟見肘,社保資金也瀕臨枯竭;而類似「月經警察」這樣的極端措施需要巨額經費,實施後可能導致經濟崩潰。生育率問題並非政府未意識到,而是根本無解。同樣,經濟困境的根源不只在於政策失誤,即使出臺「好政策」,也只能延緩衰退,無法徹底扭轉局面。
大摩金融首席Richard分析,中國經濟正在從「高增長高風險」轉向「低風險中低增長」。2017年,高風險金融資產高達60多萬億,佔金融資產的30%,主要來自影子銀行、房地產和地方平臺債務。2021年後,風險顯著下降,今年已降至21萬億(佔5%),其中房地產風險消化了70%-80%。製造業高風險貸款(5-6萬億)在反內卷政策下逐步減少,負債增速從12%降至4%-5%。零售和小微貸款的風險暴露快、消化也快,普惠貸款更趨理性。
金融板塊的亮點在於風險降低和盈利回升。風險溢價下降,金融業盈利增速從0-1%升至5%。減費讓利政策結束,手續費收入反彈;無風險利率降低(存款利率降至1.3%),類似美國金融危機後的復甦。保險和證券表現亮眼,推薦平安、AIA、寧波銀行等。銀行上半年總收入恢復正增長,手續費貢獻顯著;雖然息差仍有壓力,但負債成本優化為反彈提供了支撐。
中國人的經濟心理三階段
多倫多方臉將民眾對經濟的心態分為三個階段,清晰描繪了中國社會對政府的信任如何從盲目樂觀走向深刻反思。第一階段是「盲從」,人們相信中共的政策永遠正確,但盲目投資往往血本無歸。第二階段是「叛逆」,許多人認為問題出在習近平的錯誤決策,盼望換個像胡錦濤那樣的領導人,經濟就能重回正軌。這種心態高估了中共的能力,以為政策調整就能救經濟。第三階段是「反思體制」,人們開始認識到,只要現行體制不變,經濟復甦就是空想。目前,大多數人仍停留在第二階段,覺得習近平「政策愚蠢」,但中共「無所不能」。
近期,中共推出了一些看似「接地氣」的政策,比如取消影視劇40集和古裝劇數量限制、發放育兒補貼、強調反內卷,甚至重新接納馬雲,試圖重現胡錦濤時代的開放氛圍。然而,這些政策並未帶動經濟復甦。影視股因政策鬆綁暴漲20%,讓第二階段心態的人以為「春天來了」,但第三階段的人卻看透了:這只是短暫反彈,根源在於消費疲軟和經濟基本面的惡化。方臉一針見血地問:「你賺的是誰的錢?」政策鬆綁不等於經濟好轉,真正的癥結在於體制問題沒有解決。盡早進入第三階段心態,才能避免不切實際的幻想,減少損失。
這與中國的情況與日本當年的經濟泡沫破裂有相似之處。日本泡沫初期,降息讓股價短暫上漲,人們幻想金融工具能救市。然而,即便利率降到零,企業和民眾仍不消費、不貸款,最終陷入絕望。日本的人均GDP曾接近美國的兩倍,明顯不現實,經濟上漲的幻覺終被打破。同樣,中國的集權體制已觸及上限。即使出臺「完美」政策,也只能延緩衰退,無法逆轉趨勢。救市一次次失敗,將迫使人們反思體制,動搖對中共「萬能」的迷信。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西莫格魯提出,一個國家需平衡政府和民間的力量。民間力量過強,如拉美毒品氾濫,會導致無政府狀態;而中國則相反,政府力量過於強大,壓制了民間活力。政策失靈將打破「中共無所不能」的神話,為變革鋪路。
相比之下,大摩的分析較為樂觀。他們認為,中國金融風險已大幅降低,經濟進入「低風險、中低增長」階段,需求穩定在3%-4%,通過反內卷優化供給側。存款逐漸流向機構投資,保險業每年向股市注入1萬億資金,偏好低波動、高股息和成長型資產。基金和理財產品銷售回暖,注重長期回報而非短期波動。
儘管如此,政策效果有限,體制桎梏難破。民眾心態從希望轉向失望,最終覺醒,是中國經濟走向未來的必經之路。早日看清現實,才能在動盪中找到立足點。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