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來峰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郊北部靈隱寺旁的高峰上,又稱靈鷲峰。(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這首詩出自於北宋文學家王安石的〈登飛來峰〉。由於王安石獨特的視角,看問題與眾不同,因此他的這首七言絕句雖然只有二十八個字,卻充滿了博大的胸襟和恢宏的志氣,不僅被公認是他詩作中最具有磅礡氣勢的一首,更是許多人用來激勵自己的座右銘。
登高望遠 豪情不凡
王安石寫下〈登飛來峰〉這首詩時,正值三十歲的青壯年階段,當時他正在浙江做地方官。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準備返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而寫下此詩。當時,他初入宦海,正值意氣風發之際,正好借由登高來抒發胸臆,寄託豪情壯志。
王安石深知,政治的道路充滿了艱難險阻,但是,他將困難和阻力視為浮雲。浮雲雖會出現,但只要太陽一出來,它們就會灰飛煙滅。在這首詩裡,王安石巧妙地藉助了自然風景的變化,來抒發個人不畏懼困難的胸懷。
千古名句 世代流傳
〈登飛來峰〉的前二句「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是描述登高望遠、日出東方的盛景,意思是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雲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
〈登飛來峰〉的後二句「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則是對自己當時境況的反思,意思是不要害怕浮雲遮蔽了遠望的視線,那是因為自己正處在最高的山峰之上。
「不畏浮雲遮望眼」這句是全詩的菁華,它提醒世人:不能只著眼於眼前,應該看重大局和長遠。詩人登高望遠,展現不凡的胸襟,「不畏浮雲遮望眼」,也因此成為千古名句,流傳至今。
修心重德 境界昇華
古人常登高望遠,讓視野寬廣,並藉此對人生產生新的領悟。無論是孔子的「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還是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登上高處,縱情於天地之間,胸懷自然也就寬闊起來了,這是眼界的開拓,也是自身境界的昇華。
「不畏浮雲遮望眼」蘊含的哲理是:只要思想達到一定的高度,便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不會被事物的表象迷惑。而一個人要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就必須重視自己的道德修養,修心重德才能逐步提高思想境界,在人心複雜的環境中保持一顆清明透徹的心,不為世事所迷,不為名利所惑,成為一位明辨是非的智者。
来源:看中國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