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中國農民最苦 深究背後的原因才知(圖)

作者:陳靜 發表:2025-09-30 19:2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農民
農民帶著行李穿過北京市中心尋找工作。(圖片來源: 圖法新社/Getty Images )

恢復農業稅的建議 引發軒然大波

近來有中共體制內經濟學者張婕,提出恢復農業稅的建議,甚至舉例稱「農民承包30畝芹菜,年收入可超200萬」,並認為徵稅能「激發農民的責任感和榮譽感」。這番話一出,立即在網路引發軒然大波,被批為恣意搜刮與現實脫節的論調,國內多個自媒體與網友紛紛撻伐與質疑。

批評者指出:商人在繳納營業稅的同時,能直接受益於城市市場的基礎設施與政策紅利;而農民耕種卻面臨自然災害、農藥化肥成本飆升、流通受限等多重壓力。將農民再次作為稅收對象,等同把最脆弱的一環當成「續命」的財源,引發「割韭菜」、逼農民走向困境的恐慌與憤怒。這種情緒在評論與留言中表露無遺:很多人直言,對農民「下狠手」並非解方,反而會擴大社會不公與不穩定。

中共建政76年以來 當權者是怎樣對待替它「打天下」的農民?

更有評論回溯歷史,指出當前有關土地與徵稅的爭論,不只是經濟問題,還觸及中共早年的承諾與過去的政策轉折。中共在奪取政權前,為動員農民、爭取民心曾高調宣稱「耕者有其田」,承諾沒收地主土地並分配給農民;但建政後不到十年,便在1950年代中期推動農業集體化,逐步把分散的承包地整合進合作社,並在1958年左右建立人民公社制度,將土地改為集體所有,農民失去了對土地的直接、穩定控制。這套集體化與高度集中化的農業制度,隨後在大躍進期間與1959–1961年間引發的大飢荒中,造成數千萬人餓死或過早死亡的災難性後果,成為中國農村苦難的一個重要歷史註腳。

中國農民為什麼最苦?歷史承諾與現實反轉

中共建政前,為了號召農民推翻國民政府,曾高舉「耕者有其田」的旗幟,承諾把地主土地分給農民。1949年後,土地改革確實短暫兌現了這一承諾。可惜好景不長,1950年代中期開始的合作化與集體化運動,把剛剛分到農民手中的土地又收歸集體。到了人民公社時代,土地完全失去個體歸屬,農民僅能以「集體成員」身份勞動。

結果是:在大躍進與隨後的大饑荒中,農民即使眼見糧食爛在田裡,也無權收割,最終數千萬人餓死,留下慘痛歷史。這一從「分田到戶」到「公社化」的逆轉,奠定了農民與土地關係的不穩定性。

農業長期成為「輸血機器」

建政後的經濟戰略是「重工業優先」,農業被定位為支撐工業化的基礎。這種思路導致:

糧食統購統銷制度——國家以低價收購農產品,再高價出售給城市居民,實際是從農村抽取剩餘補貼城市。

農業稅——長達半個世紀的農業稅成為農民沈重負擔,直到2006年才正式廢止。

價格剪刀差——工業品價格高企,農產品價格被壓低,農民生產越多反而越貧困。

這使得農村在國家經濟體系中一直是「供血者」而非受益者。

現實中的農民困境

即使進入21世紀,中國農民依然是社會中最弱勢的一環:

收入差距:城鄉居民收入比長期維持在2:1左右,農民人均收入僅為城市居民一半。

勞動回報低:糧食價格世界最低,許多農戶「種田不如打工」。

風險承擔高:天災、疫情、農資漲價,哪一項都足以讓農民陷入赤字。

保障不足:醫療、教育、養老資源在農村匱乏,「看病貴、上學難」成為普遍難題。

土地權利模糊:農民只有承包經營權,沒有完整產權,遇到徵地隨時可能失去生計。

為何中國人不願再當農民?

農民身份幾乎等同於「低收入、低保障、低地位」的代名詞。這就是為什麼:

改革開放後,大量農民湧入城市,成為建設工地上的「農民工」;

家長拚命送孩子讀書,目標就是「跳出農門」;

甚至有人為了擺脫農民身份,甘願花錢掛靠城市集體戶口或買房落戶。

可以說,幾乎所有人都在設法離開土地,因為農民身份與「苦」畫上了等號。

社會後果與深層危機

農村空心化——青壯年出走,留守老人與兒童成為主體。

糧食安全風險——年輕人不願務農,農業勞動力斷層。

城鄉分化擴大——城市生活水準不斷提升,農村卻難以同步。

社會不穩定隱患——當不滿累積到極限,農民可能成為政治風暴的觸發點。

中國農民為什麼最苦?因為他們既沒有真正的土地產權,也沒有與城市對等的保障,還長期被制度與政策邊緣化。農村為中國的現代化付出了巨大代價,但換來的卻是低收入、低保障與低地位。這也是為什麼,中國人一旦有選擇,幾乎都會想方設法離開農村——因為沒有人願意讓後代繼續承受「最苦」的農民命運。

中國農民從革命主力軍到犧牲品

革命時期:農民是中共的立國基礎:中共建政的路徑與西方工業化國家不同,它不是依靠城市工人階級,而是依靠農村。毛澤東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戰略,將廣大農民組織起來,建立根據地,最終以農村力量奪取城市。

在這一時期,農民是中共最可靠的同盟者與戰鬥力量:

在土地革命中,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農民,迅速獲得了群眾支持;

在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中,農民子弟是紅軍與解放軍的主力;

中共對外宣傳的口號「耕者有其田」極大地激發了農民參與革命的熱情。

可以說,沒有農民,中共不可能建政。

建政初期承諾迅速反轉

1949年後,中共短暫進行土地改革,把地主土地分給農民,兌現了「耕者有其田」的承諾。可這只是短暫的過渡。

很快,為了推動工業化和控制農村,中共在1950年代推行合作化,並於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

土地再次被收歸「集體」,農民失去對土地的自主支配權;

個體農戶變成「集體勞動力」,生活起居、勞動分配全部被公社掌控;

大躍進期間,國家強行徵糧,導致農民即便看著糧食爛在田裡,也不敢帶回家。

結果是:大饑荒中數千萬農民餓死,農民的「功臣」地位在短短几年內徹底消失。

長期發展 農村成為輸血機器

此後數十年,中共發展戰略始終是「以農養工、以鄉養城」。

價格剪刀差:工業品高價,農產品低價,農村剩餘不斷流向城市。

農業稅:農民長期繳納農業稅,直到2006年才廢止。

戶籍制度:農民雖可進城打工,卻無法享受城市福利,成為「二等公民」。

在這種制度下,農村被犧牲,城市得以繁榮。農民的勞動與糧食成了工業化的燃料,但自身的生活卻長期停留在貧困線邊緣。

現實困境最弱勢的群體

進入21世紀,中國農民仍是社會中最辛苦的一群人:

收入落差:農村人均收入僅為城市居民的一半左右。

勞動回報低:種糧難以致富,「種田不如打工」。

社會保障不足:醫療、教育、養老資源匱乏。

土地權利不穩定:承包經營權不能轉化為完整產權,遇到徵地難以維權。

身份歧視:農民工在城市多從事低端勞動,缺乏話語權與尊嚴。

逃離土地 農民的世代選擇

正因為「當農民太苦」,中國農民世世代代都在設法離開土地:

改革開放後,數以億計的農民工湧入城市;

父母砸鍋賣鐵送孩子上學,只為「跳出農門」;

年輕一代寧可去打工、送外賣,也不願回鄉種地。

農村出現「空心化」,老人和孩子留守,青壯年幾乎全部外流。

中國農民的悲劇在於:他們曾是中共建政的功臣,是奪權的基礎力量;但建政後卻成了最容易剝削、最容易控制的群體;城市的繁榮,是用農民的犧牲換來的。

因此,中國農民的苦,不只是經濟上的貧窮,而是一種政治與歷史上的背叛。從「革命的主力軍」淪為「被犧牲的群體」,這正是中國農民七十多年來最深的悲哀。

當代中國農村的困境

農業收益低,糧食「不值錢」,農產品收購價長期被壓低,種地收入遠不及外出打工。

糧食價格世界最低,農民辛辛苦苦耕種一年,可能還不如去城裡送外賣一個月來得多。

很多青壯年覺得「守著土地沒有前途」,寧願拋下耕地,也要進城打工。

青壯年外流農村「空心化」年輕力壯的人大多離開農村,去城裡打工或謀生。

留在村裡的,多是老人和孩子,村莊日漸衰落,甚至出現大量荒地。

很多地方白天走進村子,幾乎看不到年輕人,農村像一個「暮年社會」。

醫療困境病了沒錢治

農民收入有限,醫療保障不足。新農合(農村合作醫療)雖然存在,但報銷比例低,實際用處有限。很多農民「小病拖、大病扛」,直到病入膏肓才就醫。

有些老人甚至明知得了重病,因無錢醫治,只能「等死」。

婚姻困境農村光棍問題嚴重

在中國農村,娶妻需要高額彩禮、建房、買車。對農村家庭來說,這是一筆難以承受的負擔。

許多年輕農村男子因為經濟拮据,無法成婚,成為「剩男」「光棍」。

女孩則傾向於去城市工作、嫁入城市,進一步加劇了農村性別比例失衡。

在一些偏遠農村,出現了「整個村子裡大部分男性打光棍」的現象。

社會與心理狀態

孤獨感:農村缺乏年輕人,老人和單身男性普遍孤立無援。

絕望感:土地不值錢,生活看不到希望,很多人覺得「農村沒出路」。

空洞化:廟會、節日熱鬧不再,文化與活力隨著人口流失而消散。

今天的中國農村,正在面臨「三重荒蕪」:土地的荒蕪——因糧食無利可圖,大片土地被撂荒;人口的荒蕪——青壯年遠走他鄉,村莊只剩老人與孩子;希望的荒蕪——醫療無保障,婚姻無可能,生活看不到未來。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說,中國農村正在變成「老弱病殘的集中地」,而那些曾經替中共「打天下」的農民後代,如今卻淪為社會最邊緣、最無助的群體。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