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消費降級(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0月12日訊】(看中國記者孟浩綜合報導)十一和中秋佳節剛過完,中國經濟形勢再引熱議。《人民日報》連發八篇重磅文章為經濟「正名」,卻引髮網民嘲諷。國慶消費數據揭示人均消費跌回十年前,凸顯全民降級。體制內專家王小魯直言經濟結構性問題,呼籲深化改革,避中等收入陷阱。北京高層真的「急了」嗎?
人民日報「八連發」:宏大敘事難掩民意反彈
國慶期間,《人民日報》密集刊發系列文章,標題氣勢恢宏:《從全球視角看新時代中國經濟的跨越與嬗變》《深刻認識中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內在邏輯》《科學客觀看待我國當前經濟發展形勢》《中國經濟轉型蘊含重大機遇》……這些文章試圖從宏觀視角剖析中國經濟的韌性與潛力,承認當前面臨「不少風險和挑戰」,但迅速話鋒一轉,指出產業轉型有快有慢、不同地區和群體感受不一,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存在「溫差」。例如,人工智慧行業工資漲幅迅猛,是其他行業兩倍,而房地產相關行業就業萎縮、工資縮水。文章結論是:不能因部分經營主體感受不好,就否定整體經濟形勢;要「既見樹木,也見森林」。
這一論調本意為經濟「鼓勁」,卻意外在網路上「出圈」,引發廣泛嘲諷。網民以幽默而犀利的語言回擊:「不能因為餐館沒客人、工廠停工、房子賣不動,就否定經濟形勢;個別群眾口袋偏空、生意不佳只是個案。」更有網友調侃:「不能因為農民養老金只有200塊,就否定體制內退休金上萬;不能因為99%的企業虧損,就否定整體經濟向好。」甚至有人直言:「不能因為老百姓失業負債買不起房,就否定經濟形勢。體制內的公務員、權貴、資本家不是過得紙醉金迷、聲色犬馬嗎?他們一點沒覺得經濟不好。所以,不要因為你的感受不好,就否定領導的感受——領導的日子好極了!」
這些嘲諷直指社會分化現象:所謂「部分經濟主體感受不好」,主要指向民營企業老闆和體制外打工人,而「感受好」的則是政府、國企、公務員等體制內群體。這也解釋了當下年輕人為何「擠破頭」考公、進入體制——在中國,只有成為「食稅階級」才能過上穩定好日子。反過來,體制內常以「部分人過得不錯」來肯定整體經濟形勢,忽視底層困境。網民將此比作「高級黑」,聯想到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的名言:「我也是十四億分之一,我的同事也是,我們怎麼沒感受到壓迫?」以及當年《人民日報》那篇「整個中國洋溢著樂觀向上氛圍」的「神作」。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人民日報》連發八篇,特別強調「信息」和「確定性」。分析人士指出,越是強調確定,越透露出高層內心的不確定。經濟好壞,群眾最有發言權。若高層稍作基層調研,或許不會發表如此「外宣式」文章。長期以來,高層與底層「脫節」,對民間疾苦缺乏瞭解,導致政策脫離實際。近年來,能為底層發聲、反映經濟真相的專家愈發稀少。王小魯曾公開質疑經濟方針,卻遭約談警告。但他的觀點——反對「義和團式」內循環、加強社會保障、堅持市場化——並非謬誤,只是道出真相,卻難以被採納。
王小魯體制內「講真話」:從歷史教訓到現實警醒
作為體制內少有的「直言者」,王小魯的分析在此次事件中被廣泛引用。他在採訪中回顧了中國經濟歷史:20世紀的計畫經濟時代,政府試圖包攬一切,結果到1978年改革開放時,人均GDP僅200美元,中國仍是窮國。這證明「靠政府解決一切」的道路行不通,必須轉向市場化。市場化是人類發展的必然進程,中國應汲取人類共同的制度財富,不應盲目排斥西方經驗。
當前,中國人均GDP已達1.2萬美元,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進步巨大。但王小魯警告:中國遠非發達國家。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為3.1萬元,月均約2600元,意味著14億人中有7億人月收入低於此線,僅能解決溫飽,距離發達國家標準遙遠。盲目自大、宣稱「世界老二、即將當老大」,只會招致外部壓力。美國頻頻指責中國「已成發達國家」,部分原因在於中國自身宣傳「過於膨脹」。
王小魯直指收入分配問題:官方基尼係數0.46以上,遠高於發達國家0.25-0.37,甚至超過美國0.4。但實際更高,因高收入群體收入數據遺漏嚴重。高收入家庭常不願配合調查,或隱瞞收入(可能因來源敏感或避稅),導致統計偏低。這反映統計體系缺陷,缺乏強制或多渠道驗證機制。
房地產問題是另一痛點。王小魯分析,房價高企源於土地財政:地方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推高地價,進而抬升房價。加上過去多年貨幣寬鬆,經濟下行時「放水」刺激房地產,拉動增長,結果造成庫存積壓、空置房氾濫。過去20年,房地產企業在建房屋面積膨脹至八九十億平米,人均10多平米。隨著城市化放緩、就業形勢惡化,需求跟不上,房價自去年開始下坡,未來將持續。限購限貸政策調整雖必要,但無法解決根本問題——過度刺激已導致寅吃卯糧的惡果。
消費需求不足是核心癥結。王小魯指出,居民消費佔GDP比重僅37-38%,遠低於國際60%以上。這與收入分配不均、社會保障缺失密切相關。4.6億城鎮就業者中,半數為外來人口,無本地戶口,未被基本保障覆蓋。失業後無依,子女教育、醫療、養老均困難,迫使他們「強制儲蓄」,不敢消費。他強調,消費不是「刺激」出來的,而是自然需求。補貼買車等政策僅提前消費,難以持續。未解決社會保障全覆蓋等根源問題,刺激無效。
王小魯批評官員過於關注短期政績,熱衷拉動季度GDP,投資無效項目(如疫情後仍建方艙醫院),而非長遠改革。過去過度刺激投資,導致債務負擔過重、產能過剩。最終需求是消費,投資應為其服務。若消費上不去,投資形成浪費,如空置房和閑置項目。內循環雖必要,但不能自我孤立。民營經濟佔經濟大半,是內循環主力,但需公平營商環境與自主權保障。地方政府常干預民企,如派駐人員(雖定位為信息員,但易越界)。他強調,市場經濟下,企業自主經營、盈虧自負;外部干預者不承擔責任,只會添亂。
他呼籲深化改革:理順政府與市場關係,政府轉型為服務型,專注公共服務與社會保障。財政體制需改革,優化支出結構,削減無效投資,增加保障支出。戶籍、土地制度改革需加速,建設城鄉統一市場。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是同等服務,而是同等權利。社會保障需全覆蓋,縮小差距——同為城市就業者,為何保障不均?失業保險覆蓋僅一半,實際領取率更低(2024年2300萬城鎮失業,僅600萬領保險)。這些缺陷壓制消費。
王小魯不贊成大幅提高福利(經濟不景氣下不現實),而是「雪中送炭」:確保全覆蓋,解決公平問題。未來機會在於技術差距大、市場廣闊、人力資本可提升;風險則來自結構失衡與體制弊病。人口老齡化非主要威脅,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可彌補勞動力不足,但可能加劇失業。需轉向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產業,發展新比較優勢。
國慶消費「崩盤」:跌回十年前,全民降級凸顯
王小魯的洞見與2025年國慶消費數據形成呼應,揭示經濟困境。統計顯示,2025年國慶中秋八天假期,出遊人次達8.8億,較2024年七天假期增加1.23億;總消費8090億元,增加1081億元。但人均每日消費僅114元,下降13%。儘管數據可能「美化」,真相顯而易見:出遊人數增長,消費水平卻大幅下滑,標誌著「全民窮游」現象全面浮現。
景區人山人海,卻難掩飯店、酒店的冷清。民宿老闆大幅提價,期待長假商機,結果入住率普遍不足50%。同質化景區,如人造古鎮,遊客量「血崩」。年輕人流行「白嫖」式旅遊:自駕車內過夜、食用自熱食品、路邊搭建帳篷,只選擇免費或低成本景點。2024年未見如此規模的窮游模式,2025年的突變令人震驚。流量不再等同於收入,傳統「割韭菜」經營策略徹底失靈,旅遊市場正經歷深刻轉型。
電影市場同樣慘淡。2025年國慶檔票房僅18.35億元,剔除2022年疫情特殊年份,已跌回2015年水平。票房與房地產市場高度聯動:2016-2018年房價翻番,票房增長80%至近3倍;2021年樓市見頂後,房價下行,票房持續下滑。原因複雜:房地產下行導致財富效應衰退,重創消費意願;高位接盤購房者房貸負擔擠壓消費空間;經濟下行、就業不佳,人均周工作時間超49小時,民眾更傾向休息而非外出娛樂。電影票價50元以上,加餐飲等費用,一次觀影耗費小半天時間與數百元開支,遠不如短視頻省時省錢又刺激。消費降級在娛樂領域尤為明顯。
股市上漲未能提振消費。2024年以來,股市指數上漲近50%,但消費復甦未如預期。《深圳商報》9月25日報導,股票和基金僅佔居民資產15%,即便上漲50%,對財富的實際推動僅約7%。股市投資者多為中產,盈利後傾向繼續投資而非消費;低收入群體因生活開支緊張,無餘力投資股市,漲跌與其消費能力無關。經濟學原理顯示,邊際消費傾向隨收入增加而下降,投資傾向隨收入增加而上升。股市上漲的財富效應遠不及經濟下行、失業率上升的負面衝擊。國慶期間「人潮洶湧卻消費低迷」,正是這一結構性困境的縮影。
王小魯進一步分析消費低迷根源:消費非「刺激」可得,而是合理分配的結果。居民消費佔GDP比重不足40%,總消費(含政府)僅50%多,遠低於國際60%以上,難以支撐經濟增長。經濟下行對消費的影響雖有滯後,但不可避免。解決之道在於完善公共服務與社會保障,尤其是讓2億多進城農民工安家落戶。4.6億城鎮就業者中,半數無戶籍與基本保障,失業後無依,教育、醫療、養老均困難,導致「強制儲蓄」。他反對短期刺激,如補貼買車僅提前消費,難以持續。需解決根源問題,如保障全覆蓋。日本低增長與老齡化常被提及,但他認為中國當前挑戰是結構失衡與體制弊病,而非老齡化。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可解決勞動力不足,但可能加劇失業,需轉向技術密集產業。
深化改革是唯一出路 切勿「精神繁榮」自欺
《人民日報》八篇連發的宏大敘事、2025年國慶消費的「崩盤」、王小魯直言不諱的分析,都揭示了中國經濟的深層矛盾。高層試圖以樂觀宣傳掩蓋問題,卻難掩民眾的真實感受:經濟數據或光鮮,生活體驗卻冰冷。群眾在消費降級中艱難求生,窮游成為新常態。體制內「講真話」的聲音如王小魯者,恰似暗夜燈塔,指引方向。他呼籲堅持市場化改革、保障公平分配、理順政府與市場關係,以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若繼續沈迷「精神繁榮」,忽視物質匱乏,經濟困境將難解。北京亟需傾聽底層聲音,推進深層改革,方能重振社會信心,邁向可持續發展。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