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即戰爭的延續 毛澤東命林彪接觸蔣介石(組圖)

作者:傅龍山 編輯整理 發表:2025-11-19 10: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國內戰勝負將定的關鍵時段,毛澤東為何派林彪接觸蔣介石?
國共內戰勝負將定的關鍵時段,毛澤東為何派林彪接觸蔣介石? (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1948年秋至1949年夏,是國共內戰最關鍵的時段:遼瀋戰役的勝利使國民政府在東北完全失去立足點;平津戰役的推進則讓北方屏障全面瓦解。在這段時期,國民政府內部有人主張議和、有人主張決死抗戰,有人則開始考慮撤退至廣州、成都或臺灣,更麻煩的是,美國對國府的態度搖擺不定。

在這多重不確定的環境中,毛澤東作出了一項直到今日仍少被大眾理解的策略:他默許並授權林彪「接觸蔣介石方面」。表面似乎是軍事將領之間的互試底線,但事實上毛澤東利用林彪接觸蔣介石的真實意圖到底是什麼呢?

一場精密布置的權謀操作

毛澤東為何派林彪接觸蔣介石? 依據明居正教授的分析,這完全符合中共向來最擅長的陰謀詭計:談判不是和平,而是另一種形式的戰爭。林彪之被派出,是一場精密布置的權謀操作。

一、1948:東北決裂後的第一次暗線互動

(時間)1948年11月~12月

(地點)北平、天津、瀋陽等多個非正式軍事通道

(史料)蔣介石日記、傅作義備忘錄、軍委會議摘要

遼瀋戰役後,東北國軍全線崩潰。傅作義在北平危急之際,國府內部開始透過舊東北軍系統向四野探詢:四野是否願意停止南下?是否可能換取北平保全?共軍是否真的準備全面奪權?蔣在1948年11月日記提到:「或有可與東北共軍首領試議」。

「首領」顯然指林彪。此時中共中央軍委的內部紀要(1948.11)又記載毛之指示:「來語皆作試探,不可許諾。」這已經是明確的政治操作:通道開放、但不承諾;可以對話、但不可答應。

明居正指出,這是中共典型「戰談合一」的第一步──允許互動,但目的不是談,而是讓敵人誤判。

二、1949年初:第一次真正的「林彪線」

(時間)1949年1月5日~1月22日

(地點)北平~天津前線、瀋陽東北局指揮中心

(史料)《北平和平解放紀要》、華北局與軍委往返電報

1949年1月天津戰役前夕,傅作義及其幕僚透過國軍舊東北系統向林彪方面試探:四野是否願意緩戰?是否願給北平「和平方式」?共軍攻勢是否有緩衝期?

根據沈志華整理電報,軍委在1月10日致電東北局:「敵人求生之意甚急,四野注意其語,不必答。」、「主席意:勿許其事。」、「勿許其事」是毛的典型指令──允許接觸,但禁止承諾。

明居正認為,毛正在利用「林彪的沉默」製造蔣方面的錯覺:「你來談,我聽;你想談,我等。但等到你錯判,我就發動最後一擊。」果然1月14~15日,天津29小時即陷落。

傅作義搖擺不定之重要原因,正是他誤判四野南下時機。這就是毛欲達成的效果。

三、核心階段:1949年3~4月 毛在西柏坡正式授權林彪「接觸蔣方」

(時間)1949年3月5~13日(七屆二中全會)

(地點)西柏坡

(史料)《七屆二中全會文稿》、軍委前委會議紀錄

七屆二中全會中,毛提到:「反動派有求和之意,其言聽其語,勿許其事。」這是中共談判文化的教科書句型:塞住承諾、保留接觸、接收資訊、拖住敵方會後的《軍委前委討論紀要》更出現關鍵句:「林總知之。」也就是:毛已正式點名林彪作為接觸窗口。

這是唯一清楚顯示「毛授權林彪」的官方層級語句。明居正解讀:「林彪只是毛放出去的訊號,不是談判代表。」因為軍人層級的「接觸」可被否認,任何話毛都能推說:「軍人不懂政治」、「林彪亂講話」,毛自己永遠不被綁死。

四、1949年5~6月:蔣在廣州、上海、香港三線尋求緩衝 毛利用林彪製造「希望假象」

(時間)1949年5月~6月

(地點)廣州、上海、香港(黃紹竑、張治中線私下接觸)

(史料)國史館《黃紹竑檔案》、沈志華引用的電訊、軍委口述史

蔣退守廣州後,最怕四野迅速南下。因此安排黃紹竑(曾為桂系大員)透過香港與四野舊部接觸。四野方面根據毛的授意,始終提供「模糊回應」:「目前不急於進兵」、「主席尚在考慮」、「軍委將再議」、「可聽其說,不可作許」

蔣方面被這些訊號誤導,以為四野可能不急於進軍華南,導致延誤調整布局。明居正分析:「毛最擅長給敵人希望,然後讓他死在希望裡。」1949年10月,四野突擊華南速度之快,正是因為蔣被前期「林彪線」的模糊訊息迷惑。

明居正直言:「軍人談判是毛最喜歡的工具,因為他永遠可以否認。」
明居正直言:「軍人談判是毛最喜歡的工具,因為他永遠可以否認。」(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毛利用林彪的背後邏輯

毛澤東為何不是派劉少奇、周恩來去跟蔣介石方面接觸,而偏偏選中林彪?

明居正提出幾項分析,一是林彪缺乏政治野心,是最安全的工具,因為毛最怕的是有政治技巧的人,能藉談判坐大的人、能形成派系的人,因此毛不會選劉少奇、周恩來,不能冒這個風險。

但林彪不搞外交、不建系統、不懂談判,重軍事、輕政治,病弱、順從、極度懼怕毛,所以他才是毛澤東心目中最適合的「可否認性代理人」。

此外,林彪象徵著四野、東北戰勝者,據軍事威懾,毛派林彪接觸蔣,等於釋放:「如果你敢談,我暫停;如果你不談,我立刻壓境。」,而且林彪的「軍人身份」使毛能否認一切,這也是毛最陰險的部分:軍人談話不代表政策、軍人談判不等於政府承諾,因此毛只是想利用林彪探敵、誘敵、拖敵,最後切割「不懂政治」的林彪

明居正直言:「軍人談判是毛最喜歡的工具,因為他永遠可以否認。」

林彪不過是毛澤東布下的一枚戰略棋子,當然林彪後來就變成「不安全、知道太多、威望太大」的人物了。
林彪不過是毛澤東的戰略棋子,當然林彪後來就變成「不安全、知道太多、威望太大」的必死人物了。(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這段歷史與林彪之死

至於林彪之死與這段歷史是否相關的問題,明居正分析這不是直接原因,但構成毛後來疑心的材料之一。林彪是於1971年「九一三事件」後被定性為叛逃,但一部分「政治敘事材料」正是來自毛對林彪的長期不信任。除了林彪掌握四野之大軍功外,林彪曾經與蔣方面接觸(注意這還是毛授權的)、熟知共軍談判與戰略欺敵模式,總之林彪知道太多中共內部運作黑箱

明居正直言:「任何被毛利用過、見過外部敵對勢力的人,最終都可能成為毛的猜忌對象。」

中共鬥爭歷史上,彭德懷因與蘇軍聯絡而被毛懷疑、劉少奇因「外國通訊」而被打成叛徒、高崗因蘇聯關係被清除,當然林彪也不例外。毛在1948~49讓林彪接觸蔣,當然會把在1970~71卻把此事變成「潛在罪證」。這種「利用——懷疑——清除」的邏輯,也是中共領導人最典型的鬥爭模式。

可以說,接觸蔣方本身不是致命原因,但它成為毛日後「可以懷疑林彪」的一個節點。林彪之於毛是打天下的刀、談判的影子,還是最後的替罪羊。毛派林彪談判,不是為和,而是為勝;林彪是工具,不是夥伴;工具用久了,必須丟掉。

1948~1949年間,林彪不過是毛澤東布下的一枚戰略棋子;用來欺騙蔣介石、套出情報,用來拖延敵軍,瓦解國府內部,用來製造毛「可否認性」的外交緩衝,當然林彪後來就逐漸變成中共高層中「不安全、知道太多、威望太大」的人物了。

毛用林彪贏得了天下,也用同樣的理由懷疑林彪,最後逼死林彪。這種結局,不是意外,而是紅魔內鬥相互絞殺之必然。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