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賞析】讀梁實秋《把快樂種在心裡》(組圖)

在平凡中覓得真味

作者:余淼淼 發表:2025-11-23 22: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而民國大師梁實秋的文字,恰恰在這樣的氛圍中顯得格外有味道。
民國大師梁實秋的文字,在紅葉季節的氛圍中顯得格外有味道。(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胡適(右)和梁實秋(左)在中央研究院
梁實秋(左)胡適(右)在中央研究院。(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有的散文精品,讀來就像品一壺好茶,初入口時覺得平淡無奇,細細品味卻發現層次豐富,回甘悠長。秋日午後重讀梁實秋的《把快樂種在心裡》,窗外正是紅葉季節,入秋以來,每日樂見滿樹的楓葉從翠綠漸變到金黃再到緋紅,一展那種層次分明的美,而民國大師梁實秋的文字,恰恰在這樣的氛圍中顯得格外有味道。

梁實秋運筆高明,一開始便用了欲擒故縱的手法,先拋出「天下最快樂的事大概莫過於做皇帝」這一普世的想像,隨後筆鋒一轉,用西班牙國王那句「五十年僅有十四天真正幸福」的話,瞬間戳破了這個虛幻的泡沫。強烈的反差力,將讀者拉近現實,也為文章奠定了向內求索的基調。

我們普通人總以為帝王將相、富豪名流才是人生贏家,卻沒想到連坐擁天下的君主都在為「沒有快樂」而發愁。梁實秋顯然深諳人性,他知道人性中的那點對權勢的羨慕,但他偏不讓你安於這種想像,硬是要把你從虛妄的追逐中拉回生命的本真。

緊接著,那則「一個快樂人的襯衫」的寓言更是點睛之筆。使者們滿世界找快樂的人,朝廷顯要有煩惱,豪門大戶有苦衷,到頭來最快樂的竟是個連襯衫都沒有的農夫。這個結局妙就妙在它的荒誕與深刻並存。農夫在物質上一無所有,卻在精神上無慾無求,將快樂的錨點牢牢釘在了內心。就好似禪宗講的「空」,看似什麼都沒有,卻蘊含著無限可能。

梁實秋的論證並未停留在寓言層面,他引用禪宗大師的對話:「饑來吃飯,困來即眠」。道出了快樂的秘密。我們凡人吃飯時想著工作,睡覺時盤算明天,心思永遠不在當下,自然也就體會不到當下的美好。梁實秋的快樂觀,正是對這種專注精神的註解。

梁實秋對叔本華哲學的引用也很有意思。按照叔本華的觀點,快樂只是痛苦的暫時消除,沒有獨立的實體性。聽上去頗為悲觀,但這篇文章巧妙地化解了這種消極情緒。引用梁任公的話:「人生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看著一件工作的完成」,這就把叔本華的「消極」轉化為積極的創造觀。肯定了工作過程中的苦與樂交織,將完成工作後的成就感,定義為一種更純粹、更持久的快樂。

梁實秋的高明之處在於,用平易近人的文風講述高深的智慧。一會引述叔本華,一會談論光膀子的農夫,文字雅俗共賞、充滿煙火氣。文章的後半部分告訴我們,如何在平凡生活中發現快樂:「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隨處皆是。」

這句話說得輕鬆,做起來卻需要一顆柔軟而開放的心。小鳥跳躍,貓狗酣睡,路人微笑,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作者眼中都成了快樂的源泉。

昨天傍晚我走過公園,看到一位老人靜靜地坐在長椅上看夕陽,他的神情那麼專注,彷彿整個世界只剩下那輪橙紅色的太陽。那一刻的畫面與梁實秋說的「只要把心胸敞開,快樂也會逼人而來」重疊在一起,十分美妙。對細節的捕捉和珍視的能力,也是梁實秋在這篇散文中所倡導的快樂觀。

說到底,快樂真的需要「種在心裡」。外在的條件會變,但內心的那份澄明與知足,才是快樂取之不盡的源泉。

梁實秋的這篇散文,以最樸實的語言提醒我,從虛幻的追逐中抽身出來,重新與當下、與自我相連。正如這個秋天,滿城紅葉原本只是自然的尋常更替,但只要我們肯停下腳步細看,便能從中收穫整個季節的美好。


「總之,快樂是一種心理狀態。內心湛然,則無往而不樂。」(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附錄:梁實秋先生原文《把快樂種在心裡》

天下最快樂的事大概莫過於做皇帝。「首出庶物,萬國咸寧」。至不濟可以生殺予奪,為所欲為。至於後宮粉黛三千,御膳八珍羅列,更是不在話下。

清乾隆皇帝,「稱八旬之觴,鐫十全之寶」,三下江南,附庸風雅。那副志得意滿的神情,真是不能不令人興起「大丈夫當如是也」的感喟。

在窮措大眼裡,九五之尊,樂不可支。但是試起古今中外的皇帝於地下,問他們一生中是否全是快樂,答案恐怕相當複雜。西班牙國王拉曼三世(Abder RahmanⅢ,960)說過這麼一段話:

我於勝利與和平之中統治全國約五十年,為臣民所愛戴,為敵人所畏懼,為盟友所尊敬。財富與榮譽,權力與享受,呼之即來,人世間的福祉,從不缺乏。在這情形之中,我曾勤加計算,我一生中純粹的真正幸福日子,總共僅有十四天。

御宇五十年,僅得十四天真正幸福日子。我相信他的話,宸謨睿略,日理萬機,很可能不如閒雲野鶴之怡然自得。

於此我又想起從一本英語教科書上讀到一篇寓言。題目是「一個快樂人的襯衫」。

某國王,端居大內,抑鬱寡歡,雖極耳目聲色之娛,而王終不樂。

左右紛紛獻計,有一位大臣言道:如果在國內找到一位快樂的人,把他的襯衫脫下來,給國王穿上,國王就會快樂。

王韙其言,於是使者四出尋找快樂的人,訪遍了朝廷顯要,朱門豪家,人人都有心事,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都不快樂。

最後找到一位農夫,他耕罷在樹下乘涼,裸著上身,大汗淋漓。

使者問他:「你快樂麼?」農夫說:「我自食其力,無憂無慮!快樂極了!」

使者大喜,便索取他的襯衣。

農夫說:「哎呀!我沒有襯衣。」這位農夫頗似我們的禪門之「一絲不掛」。

常言道,「境由心生」,又說「心本無生因境有」。總之,快樂是一種心理狀態。內心湛然,則無往而不樂。吃飯睡覺,稀鬆平常之事,但是其中大有道理。

大珠《頓悟入道要門論》:「有源律師來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師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師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律師杜口。」

可是修行到心無掛礙,卻不是容易事。我認識一位唯心論的學者,平素昌言意志自由,忽然被人綁架,繫於暗室十有餘日,備受凌辱,釋出後他對我說:「意志自由固然不誣,但是如今我才知道身體自由更為重要。」

常聽人說煩惱即菩提,我們凡人遇到煩惱只是深感煩惱,不見菩提。快樂是在心裡,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轉為煩惱。叔本華的哲學是:苦痛乃積極的實在的東西,幸福快樂乃消極的根本不存在的東西。

所謂快樂幸福乃是解除苦痛之謂。沒有苦痛便是幸福。再進一步看,沒有苦痛在先,便沒有幸福在後。

梁任公先生曾說:「人生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看著一件工作的完成。」

在工作過程之中,有苦惱也有快樂,等到大功告成,那一份「如願以償」的快樂便是至高無上的幸福了。

有時候,只要把心胸敞開,快樂也會逼人而來。

這個世界,這個人生,有其醜惡的一面,也有其光明的一面。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隨處皆是。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雨有雨的趣,晴有晴的妙,小鳥跳躍啄食,貓狗飽食酣睡,哪一樣不令人看了覺得快樂?就是在路上,在商店裡,在機關裡,偶爾遇到一張笑容可掬的臉,能不令人快樂半天?

有一回我住進醫院裡,僵臥了十幾天,病癒出院,剛邁出大門,陡見日麗中天,陽光普照,照得我睜不開眼,又見市廛熙攘,光怪陸離,我不由得從心裡歡叫起來:「好一個艷麗盛裝的世界!」

「幸遇三杯酒美,況逢一朵花新?」我們應該快樂。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