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原句]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民必胜之。――语出汉代贾谊《新书・大政上》
[今译]从远古到现在,凡是与民为敌的人,人民最终要战胜他,只不过经过的时间,有长有短罢了。
贾谊在充分阐述了“民无不以为本”的命题之后,得出了与民为敌的人,最终被人民战胜的结论。
[原句]为治之本,务在宁民。宁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语出《淮南子・泰族》
[今译]治理国家的根本,务必做到使人民安居乐业。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之点,在于衣食用度充足。要做到衣食用度充足,在于使人民能正常地生产而不受干扰。
时:指农业生产的季节。
[原句]罢马不畏鞭箠,罢民不畏刑罚。――语出汉代桓宽《盐铁论・诏圣》
[今译]精疲力尽的马匹,马鞭对它已经不起什么威慑作用;饥寒交迫的民众,严刑峻罚也不能使他们畏缩。
箠(读垂):驱马前进的鞭子。“罢”:音义皆同“疲”,罢民指疲惫不堪的人民,即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
在盐铁专卖的辩论中,儒生企图用这个比喻以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这句话揭示了一个客观真理:老百姓到了活不下去的时候,再残酷的镇压,也将无济于事。
[原句]一人吁嗟,王道为亏。――语出汉代王符《潜夫论・救边》
[今译]哪怕只有一个人发出痛苦的叹息,国家的治理秩序也会受到损害。
汪继培笺:“(这句话是)当时成语也。”“吁嗟,呜呼也。有所叹美,有所伤痛,随事有义也。此即伤痛之义也。”王道:受到人民拥护的治国之道。
东汉安帝永初元年,羌人入侵凉州,东汉统治者放弃守土之责,捐弃凉州,对边民“百万之众,叫号哭泣”的痛苦,充耳不闻。王符用当时的这句谚语,痛斥了东汉统治阶层不顾人民死活的苟安政策。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这句谚语中得到教益:不要因为问题只涉及少数或个别人,就忽视它。要知道每一个人的苦乐,都会影响国家的治乱安危。
[原句]足寒伤心,民寒伤国。――语出汉代荀悦《申鉴・政体》
[今译]脚下寒冷,人的内脏会受到伤害;老百姓衣不蔽体,国家的政权会受到损毁。
这是荀悦在谈到人民的喜怒哀乐、贫困富裕与政权和君主的密切关系时说的话。表现了作者所具有的儒家“民本”思想。
[原句]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以民为草芥。――语出晋代陈寿《三国志・吴志・贺邵传》
[今译]象爱护婴儿那样爱护百姓,则国家兴旺;把百姓象野草那样践踏,摧残。则国家灭亡。
赤子:初生婴儿全身赤红,故名“赤子”。芥:小草。
这是孙吴中书令贺邵,劝谏吴帝孙皓要爱护百姓,阐述百姓与国家兴亡的关系时,说的话。
[原句]安上在于悦下,为己在乎利人。――语出晋代陆机《五等诸侯论》
[今译]统治者要想自己平安无事,必须爱护和体恤下面的群众。自己要想得到利益,在于必须使别人首先获得好处。
陆机认为:统治者,要做到与下属分享权利,才能长期维持统治。不管其动机如何,但重视人民和他人的利益,确实是治理国家的一条重要原则。
[原句]善藏者,藏于百姓。――语出唐代房玄龄《晋书・慕容皝载记》
[今译]善于保藏财富的君主,是把财富藏在广大人民之中。
前燕慕容皝(人名)奖励生产,但制定的田税过于苛刻,记室参军封裕劝他“应薄赋而藏于百姓”,并说了这句很有见识的话。只有人民富足,国家的财富来源,才有深厚的基础。
[原句]天下之务,当与天下共之。岂一人之智,所能独了!――语出南朝梁沈约《宋书・颜延之传》
[今译]整个国家的事务,应当和全国的人一起商量管理,这样复杂的事,难道一个人的智力能单独做得好吗!
宋文帝时,刘湛、殷景仁独揽朝政,步兵校尉颜延之用这话表示他的不满。他对寡头政治的批判,是很有道理的。
[原句]民心无常,惟惠之怀。――语出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高帝本纪》
[今译]人民的想法不会是固定不变的,他们只拥护爱护他们的人。
常:固定不变。惟:同“唯”,只是。惠:好处,这里是爱护的意思。怀:归顺,拥护。
这是南朝宋顺帝让位于萧道成的诏书里的一句话。虽然王朝的更迭禅让,都不过是权力之争,但这句话所说的人心向背的道理却是正确的。
[原句]民之多怨,非国福矣。――语出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武十七王传》
[今译]人民有很多怨恨,决不是国家的好事。
这是齐高帝的儿子竟陵王萧子良,对他父亲说的话。当时水旱天灾频繁,又加严刑峻罚,监狱都有人满之患,人民怨声载道。萧子良用这两句话,向齐高帝指出,只有宽解人民的疾苦,方能维持其统活。
[原句]不务先富民,而唯言益国,岂有民贫于下,而国富于上邪?――语出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武十七王传》
[今译]不先努力使人民富裕起来,而只谈论如何使国家获得好处,难道有下面老百姓一贫如洗,而国家却很富裕的事吗?
务:努力去做。邪:同“耶”,疑问语助词。
这是齐高帝的儿子竟陵王萧子良,劝他父亲要关心人民疾苦时说的话。尽管其目的是为了巩固萧氏王朝,但他所阐明的人民和国家的本末关系,却是十分正确的。
[原句]不以天下易一民之命。――语出隋代王通《文中子中说・天地》
[今译]不要因为夺取天下而不重视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生命。
阮逸注:“易为轻易之易。一民,至细也。但不可以天下之大,轻小民之命”。以:因为。
这是李密向王通问“王霸之略”时,王通回答的话,充分强调了成霸业者,必须非常爱护人民的道理。
[原句]帝王岂有常乎?相扶即是。――语出唐代李延寿《北史・宇文贵传附宇文忻》
[今译]帝王的职位,难道是固定由谁来担任的吗?只要得到众人共同支持,就可以成为帝王。
常:固定不变。相扶:即扶持。
隋文帝的佐命亲信宇文忻,因谴去官,不满,与梁士彦图谋夺取帝位。这是宇文忻对梁士彦说的话。
[原句]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语出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今译]担任国君的法则,必须先让百姓生存。如果损害百姓来侍奉自己,就象把大腿肉割来填饱肚子一样,肚子饱了而生命也完了。
啖:吃。
这是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的话。这位皇帝,把老百姓看得如此重要,是值得称赞的。
[原句]百姓安乐,便是甲仗。――语出唐代吴兢《贞观政要・仁义》
[今译]老百姓安居乐业,就是抵抗敌人的武器。
甲仗:铠甲兵器,这里指国防力量。
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唐太宗就用“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来回答他。意思是说,武器装备诚然重要,但是人民的安居乐业,更为重要。
[原句]以人为本,以财为末。人安则财赡,本固则邦宁。――语如唐代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今译]把人作为根本,把钱财放在次要的地位。人民安定了,钱财也就充足了;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了。本:根本。末:末尾,这里是次要的意思。赡:充足。
[原句]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共其安者,人必拯其危。――语出五代张昭远等《旧唐书・李百药传》
[今译]能把自己的快乐与别人分享的人,有困难,别人就会分忧;和别人共享安定生活的人,有危难,别人就会来拯救。拯:救援。
贞观二年,太宗初即位,将分封诸侯。礼部侍郎李百药,上奏《封建论》,据理反对。他指出:中央政权的巩固,不在于分封皇室成员以为屏藩,而在于与人民共同安乐。
[原句]苟利于民,与资国何异?――语出宋代卢多逊等《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
[今译]假使能对人民有利,这和利于国家有什么两样呢?
资:助,这里指对国家有利。
周太祖郭威,长居民间,深知民众疾苦。自从梁太祖朱温,厘定“牛租”以来,六十余年,百姓苦之。郭威均将其免除,并将“系官庄田”悉以分赐给佃户作永久财产,于是“比户(许多农户)欣然”。有人建议不如将这些“系官庄田”作价出卖,可得一大笔钱,以“资国用”。郭威就用上面的话,来回答他(主张白送给农户,国家不收一分钱!)。
[原句]夫民,国之基也。五仞之墙,所以不毁,基厚也;所以毁,基薄也。故曰:百足不僵,则附者众;流水不穷,则来者远。――语出宋代宋祁《杂说》
[今译]老百姓是国家的基础。五仞高的墙之所以不毁坏,是因为基础深厚。其所以毁坏,则是因为基础浅薄。平常所说“马陆虫”死后仍然能动,是因为附着的脚众多;流水不尽,是因为源头深远。也是这个道理。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八尺,汉七尺。百足:虫名,即马陆虫,切断它后,仍能蠕动。附者:指虫身上附着的虫脚。
[原句]民为邦本,未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语出宋代苏舜卿《诣匦疏》
[今译]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没有根本动摇了,而枝叶不动的事。
邦:国家。本:根本。
[原句]国命在乎民,民命在乎食。――语出宋代邵雍《秋怀三十六首》之八
[今译]民众是国家的生命,吃饭问题又是民众的生命。
[原句]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语出宋代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今译]依靠暴力,可以夺得天下,却无法获得普通老百姓真心实意的拥护。
匹夫匹妇:指平民。
[原句]人心之于人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木无根则槁,灯无膏则灭,鱼无水则死,农夫无田则饥,商贾无财则贫,人主失人心――则亡!――语出宋代苏轼《上神宗皇帝书》
[今译]人民的心意对于君主来说,就象树木有树根、灯有油膏、鱼有水、农民有田土、商人有钱财一样。树木没有根就要干枯,灯没有油就要熄灭,鱼没有水就要死亡,农民没有地就要挨饿,商人没有钱财就要贫穷,君主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就要灭亡!
膏:脂膏。商贾(读古):泛指商人;行为商,坐为贾。槁:枯槁。
[原句]王者所以得天下者,以得民也。得民者,以得其心也。――语出宋代汪藻《奏论诸将无功状》
[今译]国君得到天下的原因,是因为获得了人民的拥护。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这是因为人民心悦诚服。
[原句]国之命,如人之命。人之命在元气,国之命在人心。――语出宋代杨万里《壬辰轮对第一札子》
[今译]国家的生命,就象人的生命。人的生命在于元气,国家的生命在于民心。
[原句]天下之所以服者,常生于不偏;而其不服也,常起于不平。――语出宋代杨万里《驭吏》上
[今译]天下臣民之所以服从,常常是因为出于朝廷处事公正;而他们不服从,常常是由于朝廷处事不公正而引起的。偏:不公正。
[原句]与其得罪于百姓,宁得罪于上官。――语出元代欧阳玄等《宋史・吴芾传》
[今译]与其引起老百姓的不满,宁可让上级官员对自己不满意。
这是孝宗时龙图阁直学士吴芾说的话。说明应该倾听来自下面的声音,不要只迎合上级。
[原句]得土地易,得人心难。――语出元代欧阳玄《宋史・杨简传》
[今译]要获得和占有土地,是比较容易的。要获得人民的拥护,却是不容易的。
宁宗时,北方金人控制区,发生大饥荒,每天有大批人,越境到南宋管辖区,守边官吏拒不接纳,“临淮水射之。”杨简针对这件事,说了这样的话。用以说明,用武力强占土地,并不能获得人心。
[原句]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语出清代顾炎武《秋山二首》之二
[今译]勾践居住在山里面,全国人民仍然愿意为他去牺牲。这是因为勾践的政策正确,深得民心!
(资料均据清代《渊鉴内函》)
(全文完)
来源:看中国来稿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