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悲剧的沉思:《老人与海》的精神探索(图)

作者:周苓 发表:2025-04-18 07: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3个留言 特大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老渔夫圣地牙哥经历三天三夜的搏斗,捕捞到一条大鱼。海明威的名著《老人与海》,以海洋和天空为背景展开:孤苦贫寒的老人84天没有钓到一条鱼,受尽了村民的嘲笑。在老人第85天出海时,好不容易才遇到一条大马林鱼。但常年的经验告诉他,这条鱼大到如果强硬将其拉进船舱,鱼线就会崩断,大鱼也就跑掉了。老人不得不与这条大马林鱼的求生力进行僵持和对抗,小船载着孤立无援的老人,被潜在水底的大马林鱼在海上拖着向落日前行,直到黑夜降临,直到太阳再次升起,直到双方筋疲力尽。最终老人瞅准时机将浮出水面的大马林鱼杀死,将它绑在了小船外侧。老人胜利了!原本应该满载而归,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归程中,大鱼流出的鲜血将海水染红,血腥的味道引来了鲨鱼群的围攻。经过几番老人与鲨鱼的殊死拼搏,战斗结束了。钢叉、木桨、刀刃、舵把、断棍,所有的武器都用尽了,一无所存了,鱼肉被鲨鱼撕咬吃光,老人已是一息尚存、遍体鳞伤。然而,他还活着,夜幕降临时,圣地牙哥的小船靠岸了,老人带着一副巨大的、白花花的鱼骨,慢慢走回了破旧的家,这一次差一点付出生命代价的出海一无所获吗?不,物质上的得与失不是海明威这部小说的核心。老人在大海上独自孤舟,完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却留下了一句平淡而令千百万读者心动的英雄的誓言:“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在1951年完成,并于第二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不朽名篇。当年这部小说问世后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风靡全球。海明威自己也说这是他一生最好的作品。海明威的作品从《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到《老人与海》,从始至终贯穿着悲剧精神。老人圣地牙哥的故事就凝缩了海明威的全部硬汉色彩:在不可抗拒的强大势力面前,为了维护生命的尊严,绝地反击的钢铁意志和永不服输的抗争精神。《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位不屈不挠的英雄——圣地牙哥,他的伟大不在于成功得手,而在于他面对命运的不确定性时,依旧选择了拼搏。他独自与大海搏斗,虽然空手而归,但拼尽所有,挑战了不可知的力量,这部作品不仅体现了西方传统的英雄主义哲学,还让东方文化背景的读者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观。如果从东方哲学的角度来看,《老人与海》所传达的精神内涵,与中国儒、道思想有诸多殊途同归之处。

西方英雄主义自古希腊以来,便强调个体的勇气、意志与对命运的抗争。在荷马的《伊利亚特》中,阿喀琉斯虽然面对神谕的警告,仍选择踏上战场,因为他坚信真正的英雄应该用自己的果敢来创造永恒的荣耀。在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明知大石头会落下,也不断将巨石推上山顶,而每次到达山顶后,巨石又滚回山下,永无止境地重复。这种英雄主义重视自身个体的主观选择,并且带有一种悲剧性——英雄往往要在奋斗中经历挫折、痛苦甚至毁灭,然而他们虽败犹荣,他们倾尽自我的所有,挑战不可能战胜的力量,他们的失败成就了个人的尊严。

这种精神在《老人与海》中得到了体现。圣地牙哥虽然最终未能完整地带回大马林鱼,但他勇敢地迎战大自然,表现出强大的意志力。他的胜利不在于结果,而在于他的奋斗过程,这正是西方英雄主义的一个核心理念:“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句话体现了一种典型的“悲剧式英雄主义”,即使英雄最终失败,但他的精神不灭,甚至更加伟大。圣地牙哥的身影在苍茫大海间,化为一曲悲壮的颂歌。

圣地牙哥不屈的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士可杀不可辱”的道义观念有相通之处。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观更多地与道德责任和家国情怀相结合。中国的英雄往往不只是为了个人的荣耀或自我实现而奋斗,而是承担着更大的社会责任。相较于圣地牙哥式的在大海上的孤独奋斗,中国从古至今的英雄,无论是忠君爱国,还是行侠仗义,他们的奋斗目标更具社会性。因此,中国的英雄更讲求“成仁取义”,即便牺牲也要维护道义,而不像西方英雄那样聚焦于个体的抗争与悲剧性的荣耀。

从东方文化的角度看,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实则超越了传统的悲剧框架,呈现出对人性、意志与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中国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圣地牙哥的形象中展现了相同的光亮,一种不因结果而动摇的精神价值。

“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什么意思呢?哪怕知道事情很可能无法成功,仍然要去做,因为这是一种道德选择,而非单纯的胜负计算。中国历史上,明知千难万险,但仍坚持初心不改的实人实例太多了,孔子自身就在早已洞彻时代“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时,却还要“知其不可而为之”,他在“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为恢复“礼乐”、“德治”四处奔走,各国游说……“知其不可而为之”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高度和道德责任,而远远超越结果的成与败。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朝闻道,夕死可矣。”《离骚》中屈原叹:“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孟子提出“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应该在天地之间挺立,坚持内在的道义,即使面对强权与逆境也不屈服。圣地牙哥的形象正符合这种精神——他虽然衰老、贫困,但内心却充满坚定乐观的信念,他的行动并非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而是基于对自己信念的忠诚。圣地牙哥明知自己可能敌不过大鱼与大海,但他仍然选择出海,最后选择与凶猛的鲨鱼群搏斗。这与孔子所说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精神契合。他的战斗已经超越了捕获猎物,更是一种对自身价值的坚守。不是因为胜利才去战斗,而是因为战斗本身值得去做,这不也是儒家君子精神的体现吗?




来源:看中国专栏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