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松(图)

作者:王晓玫 发表:2025-05-01 11: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明唐寅空山观瀑图  松树
在文人画中,苍松独擎山巅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一道风景。图为明唐寅〈空山观瀑图〉局部。(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松树,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树种,但在中国人心目中,却有其独特的地位,尤其在文人画中,苍松独擎山巅更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一道风景。

自古以来,先哲和文人墨客便对松树情有独钟,在千百年的文化演变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独特而深厚的松文化。

松树之名源于爵位

在中华文化中,松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它四季常青,冬季也不凋谢,因此被称为不老树;它的寿命很长,因而有“百木之长”的美誉。

古人对事物的命名,往往有其深意,所以松树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可从它的名称中反映出来。古代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而公居首,“松”字从“公”,可见古人在对松树进行命名时已奠定了它的崇高地位。宋代王安石的《字说》就曾如此说道:“松为百木之长,犹公也,故字从公。”

松树精神成为文化符号

松树坚毅刚强,不怕严寒,所以常被用来象征坚强不屈的品格,而松树这种面对打击、考验依然傲然挺立的坚贞与高洁,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气节的表现,也是古代文人的崇高目标。千百年来,文艺作品中对松的讴歌不计其数,松,俨然成了文人抒发心志的代言人。

《荀子‧大略》称:“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便是以松来比喻君子。孔子也曾赞美松“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以松柏之后凋,比喻人生只有经过艰难困苦,才能识别出真假。孔子的这句名言让松树精神流传千古,并融进了中国文人的血液之中,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据传,唐代吴道子常将松树画在壁障上,五代画家荆浩写古松“凡数万本,方得其真”,在中国的山水画里,松树是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题材,可以说,中国的山水画,几乎到了有山必有松,无松不画山的地步。

古人与松的故事

古往今来,古人与松的故事数不胜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苏东坡与秦始皇。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酷爱松树。少年时代,他每年都要栽种松树,十余年间,亲手栽的松树多达数万株。被贬黄州时,他在住所周围栽松,并引以为乐。妻子王弗病逝后,苏东坡亦在她坟前手植三万棵青松,苏东坡爱松之程度可见一斑。

您或许不知道,松树还有受封者,其背后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巡游泰山时,风雨骤至,便在大松下避雨,松因护驾有功,后来被封为“五大夫”,后人因此称此树为“五大夫松”。



来源:看中国时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