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身上有许多未解的谜团与现象。(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你是否曾有过这种感觉,还没发生的事,自己却先有了强烈的预感?美国前总统林肯在遇刺前三天,梦见自己被刺杀的场景,结果预言成真。二战期间,希特勒准备轰炸伦敦的前夕,许多家猫突然行为异常,有的焦躁地在屋里来回,有的咬住主人的衣服拼命往外拖。这些现象,看似超自然,在科学领域有一个名称,叫做第六感(sixth sense)。
在心理与神经科学中,第六感的学术名称是超感官知觉(ESP)。它并不依赖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或触觉五种感官,而是透过一种尚未完全被理解的途径直接获取外界讯息,甚至预知未来事件。许多研究显示,这种能力并不是完全虚构,而是与大脑的预测系统息息相关。
美国科学家发现,大脑中有一个叫做前扣带皮层(ACC)的区域,位于前额叶上半部,沿着左右脑中间的隔膜分布。当我们的行为有可能导致错误,甚至还没意识到危险时,ACC就会先行发出“警告”信号。这意味着,大脑具有提前感知风险的能力。这种“预知”能力的运作基础,来自一个名为预测性编码(Predictive Coding)的理论。预测性编码的理论是由 Rajesh P. N. Rao和Dana H.Ballard所提出,最早源自计算机领域,这套理论认为大脑在接收外界讯息时,不会逐一处理所有细节,而是先根据过往经验对即将出现的情况进行预测,然后将实际输入与预测进行比较。只有“与预期不符”的部分,才会被往上传送并引起注意,从而节省大量处理资源。举例来说,当你走进熟悉的房间,大脑会预测灯光、桌椅的位置和墙壁的颜色。如果一切符合预期,你几乎不会特别注意。但若桌上突然多了一只猫,这个不在预测内的资讯就会被迅速标记为“异常”,并引发你的关注。
近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神经科学家Andreas J. Keller 与他的研究小组为这个理论找到关键性的证据。他们发现小鼠视觉皮层中的神经元不仅有前馈感受野(接收外界实际进入的讯息),还有反馈感受野(接收来自大脑高层区域的预测讯息)。这两种感受野互相拮抗,帮助大脑检测“预测错误”。有趣的是,这些反馈感受野并不处理眼前实际看到的物体,而是用来捕捉周边或缺失的细节,让大脑可以“脑补”完整画面。这种内部模拟能力,正是大脑提前预测外界变化的基础。科学家透过双光子钙成像、基因标记与光遗传学等技术,精准追踪并控制小鼠特定神经元的活动。他们证明,反馈讯息确实来自高层视觉区,而非由眼睛直接传入。这不仅是预测性编码理论的一大突破,也显示大脑早已内建一套“模拟未来”的机制。
那么,这与人类的第六感有什么关系?当大脑的预测系统发现环境中有细微变化,或是感知到与经验不符的讯号时,就可能引发一种“莫名的不安”或“突然的警觉”。这种感觉,或许就是我们所谓的直觉或预感。林肯的梦、猫的异常行为,甚至你在生活中忽然闪过的危险预感,可能都源自同一套神经运作机制。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随时都在用过去的经验、当下的感官输入和内部模型,去推算未来会发生什么。大多数时候,这种运算在潜意识中进行,并不会察觉;但在某些情况下,它的结果会浮上意识,化成一种强烈的直觉,驱使你采取行动。
也许,我们每个人天生就具备预测未来的第六感,只是大部分时候它静静地潜藏着。随着科学的进步,也许有一天,人类能学会如何主动调动这种能力,让“预测未来”不再只是小说,而成为我们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筑林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