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挖十三陵 300年诡异诅咒祸及后代(组图)

作者:禾子编辑整理 发表:2025-09-04 20:15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经毛泽东点头,周恩来大笔一挥:“同意发掘”。于是,以郭沫若为首的长陵考古队向着明十三陵浩浩荡荡进发了
毛泽东点头,周恩来(左)大笔一挥:“同意发掘”,以郭沫若(右)为首的长陵考古队向着明十三陵进发了!(网络图片)

1958年9月6日,中共官方公布了震惊全球的消息:明朝十三陵之一的定陵被正式打开,这是历史上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完整发掘明代皇帝的地下地宫。地宫宏伟壮丽,内有万历皇帝朱翊钧及两位皇后的棺椁,金银珠宝、书画古玩、罗纱锦缎等陪葬品琳琅满目,尤以保存完好的明代丝织品最为珍贵。

但奇怪的是:几十年过去了,一篇正式的考古学术报告都没有发表,引发世界质疑和探寻,为什么中国考古界始终不作回应?

原来,定陵发掘,成了中国考古史上最惨痛的一次灾难!文物大量毁坏,棺椁一开就被氧化腐烂,还有人指出这是“合法盗墓”。

主持这场行动的郭沫若,这位所谓的“爱国文豪”,实际上的“官方御用文痞”,后来因为这次的考古灾难被骂成“中国考古大罪人”,甚至被称为“千古第一盗墓贼”。

而最诡异的是,参与这次挖掘的专家、村民相继离奇死亡,死因成谜。

到底定陵打开后发生了什么?这场三百年后才解封的皇陵,为什么会成为一场悲剧的开端?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定陵发掘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故事还要从十三座皇陵说起。

明十三陵布局的一幅水彩画
明十三陵布局的一幅水彩画。(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明朝十三陵坐落于中国北京市天寿山下,距离北京市中心约50公里,整体面积大约有四十多平方公里。这里是明朝皇帝的墓葬建筑群,之所以叫“十三陵”,是因为这里埋葬了十三位明朝的皇帝。

大明王朝存续了276年,一共有十六位皇帝,不是应该是对应有十六座陵墓吗?另外三个皇帝为什么不埋在这里呢?这是因为开国皇帝朱元璋葬于南京明孝陵,因南北遥远未迁至北京;第二位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失踪,未被葬入皇陵;第三位明景帝朱祁钰因兄弟争位被废,也未获得入陵资格。所以民间有“明朝十六个皇帝,十三个陵”之说。

话说当年,明成祖朱棣称帝后就想着把都城由南京迁到北京。永乐五年,徐皇后去世,朱棣派礼部尚书赵羾和著名风水大师廖均卿到北京找“吉壤”。他们跑遍北京郊区,两年内找了几个地方,都因名字不吉利被否决:南口的“屠家营”与“猪”(朱)谐音,寓意不好;昌平西南的“羊山”后有“狼儿峪”,不安稳;京西“燕家台”又令人联想到“晏驾”,不吉利。最终,永乐七年选定昌平县黄土山下,为风水宝地。

朱棣实地察看,发现这里四面环山,符合传统风水四神护卫(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格局,且前有流水,环境极佳。长陵所在地更是风水中理想的“金星落脉”之地。天寿山的三峰并立,被视为大富大贵之地。

据说,神僧姚广孝曾告诉朱棣:“这地可葬万代子孙”,朱棣大喜,其实,神僧暗示明朝只能延续到“万历”朝代。结果不出所料,明朝于崇祯时灭亡。虽然如此,明十三陵经历数百年风雨,整体保存完好,至今仍彰显其恢宏庄严。

时光到了1955年10月9日,当时的北京副市长、明史专家吴晗带着一些文艺名流,其中就包括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去参观明十三陵,谁也没想到,这次参观竟惹出了中国考古界千古第一大劫!

孙中山先生率革命军访明十三陵
孙中山先生率革命军访明十三陵。(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贪天功大无畏 魔抓伸向皇陵

到了中午,众人到长陵东边的柿子园休息。这时,大家聊到,现在所在的长陵就是拥有丰功伟绩的明成祖朱棣的陵墓,长陵是十三陵中的第一个陵墓,里面陪葬的宝物一定比其它陵墓多,而且长陵从来没有被盗过,如果能把长陵给挖开,里面的文物价值不可估量啊。说不定还会有失传的《永乐大典》!

郭沫若一听,眼珠子转了转,立即想到要立一大功,随即和吴晗两人一拍即合,决定申请挖掘长陵。

时任文化部文物局长郑振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听闻大惊,坚决反对挖墓。因为他们认为当时中国的考古技术、文物保存、复原技术都不过关,根本不具备挖掘帝王陵墓的能力。

郑振铎和夏鼐说的是不是事实?看一份保存的打开地宫时的物品清单就知道了:

“蜡烛10箱 木箱50个 马灯10只 铁杓子10个 矿井安全帽60个 木丝100斤 防毒面具10副 白丝线2轴 胶皮手套5副 双股麻绳2斤 工作服5套 铁丝4斤 照相暗室1间 二寸木螺丝钉2盒 放大机1台 油布10尺 福马林2磅 绵纸5刀 卫生酒精10公斤 牛皮纸20张 脱脂棉5公斤 粉连纸2刀 纱布20尺 大绘图板1个 卫生球5公斤 厚玻璃板3块 滑石粉2袋 玻璃胶带15根 水玻璃一磅 油泥5公斤”

以这样的小作坊装备如何挖掘皇陵?如何保护文物?这不是天方夜谭吗?郭沫若和吴晗也算是文化人,真的不知道,挖掘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给文物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吗?

然而,他们或被一窥宝物的贪欲私念,或被当时好大喜功的风气所裹挟,不顾阻拦,硬是联合多位文化界重要人物,将一份《关于挖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送到了国家政务院。经毛泽东点头,周恩来大笔一挥:“同意发掘”。

于是,1955年12月,以郭沫若为首的长陵考古队向着明十三陵浩浩荡荡进发了!

起初考古队冲着规模最大、最复杂的长陵发掘,但一个月挖掘未找到墓道,实在太难。于是他们转向旁边的献陵,结果依然未能打开墓穴。最后改试掘定陵。结果他们还真在定陵发现了地宫入口,吴晗和郭沫若立即报告周恩来,即刻开始发掘。

地狱之门打开 异象频现

中国人讲“死者为大”,对祖先充满崇敬。自汉代到明代,盗墓贼或挖人祖坟开棺者,被发现就是死罪。西汉《淮南子》记载:“发墓者诛,窃盗者刑。”《旧唐书》中说,“开劫坟墓”与“十恶忤逆、故意杀人、放火持杖”同罪。中国传统认为,挖人祖坟必招报应。

在定陵在正式开挖之后,确实出现了不少怪异的现象。比如,很多参与挖掘的民工生病,四周村落的妇女,很多莫名其妙地发癫狂,看上去好像被神灵附体一样,说不能挖皇陵。村民认为不祥,民工人心惶惶。但考古队的负责人认为这些都是“迷信”,他们“不信邪”。

刚开始发掘地宫,诡异的事情又出现了。

1956年5月的一个大晴天,突然晴天霹雳,一声巨响伴一道雷电劈下,瞬间电闪雷鸣。后来发现,明楼前檐右角的坐兽被雷劈裂坠地。

石兽历经百年都安然无恙,此时被雷电击毁,民工们紧张起来,“怕是皇帝显灵了呢?这坐兽是给皇陵守陵的,陵没守好,皇帝一怒把它给劈掉了!”大家议论纷纷,“皇家的陵墓怎好随便盗掘,这差事咱得重新掂量掂量。”“是不是皇帝对咱们的警告?”

不到半日,更可怕的消息传来:看守定陵的一谷姓民工被雷火劈死,另一张姓民工被劈成重伤送去抢救……但这也未能阻止考古队进一步挖掘。

到了1957年10月5日,定陵的玄宫正门被考古队打开,定陵内的棺椁与丰厚的陪葬品第一次展示在尘世前。万历皇帝和两个皇后的棺椁也被一一打开。棺椁内是一层层琳琅满目的陪葬品,每一件都是令人惊艳的绝世之宝,尤其是万历皇帝棺椁中的69卷织锦珍品,其色彩之绚丽,质地之华贵,数量之众多,前所未见。

然而,就在考古队为他们的发现兴奋不已时,历史的报复已经开始了。我们之前提到过,当时中国的文物保护技术根本就不够,处理手法非常原始,所以很多价值连城的文物很快变成了废品。

比如定陵中的木俑,按照欧美的标准,如果想要让木俑以完好的状态保存下来,最合适的方法是在超低温(零下200°C)下冷冻脱水后密封保存。而当时的考古队人员只是在锅中融化白蜡,将木俑上裹一层腊来防止氧化和变形。结果,大量的木俑在上蜡后变形变色,表情都扭曲了起来。

还有那些刚刚出土时光鲜亮丽的绫罗绸缎,因为地宫仓促被打开,真空环境被破坏,接触到氧气后迅速氧化灰飞烟灭,很多字画也因为氧化,要么失色腐烂,要么化为灰烬。

还有万历帝的缂丝龙袍,在发掘现场就已经开始碳化。织造龙袍使用的缂丝技术失传已久。缂丝工艺复杂,熟练织工一日只能完成一寸,一件缂丝长衣,需要连续不断织造十年才能完成。可惜这么极具研究价值的缂丝龙袍,就这样毁于一旦。

考古人员甚至将塑胶加入软化剂,涂抹在整匹的布料衣物上,结果没多久它们就变黑变脆,一碰就支离破碎。一些金属陪葬品也因为储存不当变形生斑了。定陵中出土的三千多件文物,没有多少是完好的。咱们现在如果去定陵博物馆观赏,看到的那些精美藏品,大多是复制品。

如果说定陵陪葬品因保护不当,意外遭受损失,令人痛心。那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被人为地故意损毁,就令人深感愤怒了。

棺椁遭难

1959年9月30日,定陵博物馆正式宣告成立,即将开放。这天清晨,曾铲下定陵第一揪土的民工王启发,接到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的指示,说马上要开馆了,既然万历帝后的棺椁都已经复制好了,那三口原棺原椁也没什么用了,让他带几个人打扫地宫,顺便把棺椁扔出去,好迎接领导来检查卫生。对,大家没有听错,是“扔出去”,把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帝后棺椁当作垃圾扔出去。

王启发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他觉着大家辛辛苦苦挖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找到皇帝的棺椁吗?之前一起发掘皇陵的老专家说,找到的文物一针、一瓦都是无价之宝,这棺椁怎么能说扔就扔呢?

于是,他踌躇着,对办公室主任说:这不合适吧。谁知办公室主任把眼睛一瞪,训斥道:怎么不合适了,让你干就干,把棺木的铜环劈下来留着,其它劈成木条扔了。

几个民工围着楠木棺木,开始按照办公室主任的指令取铜环。这金丝楠木不愧是木中瑰宝啊,虽然在地下沉睡了三百多年,但除外层有那么一点点腐蚀的痕迹之外,一切完好如初,坚硬如石。几个民工仅仅砍下铜环就累得气喘吁吁了。

王启发看着棺椁,又心酸又心痛,他鼓起勇气,用几乎哀求的声音对办公室主任说,这棺木不能再劈了,仓库没位置,找个墙角放着也行。

谁知,办公室主任又瞪他一眼,用充满恶意的语气说:你是不是想自己留着?王启发顿时觉得血往脸上涌。他本想反驳几句,但是那时反右运动正如火如荼,他不想给自己惹麻烦。于是,去一边抽烟生闷气去了。办公室主任一看王启发变相罢工了,于是找来几个警卫战士,把棺木扔下山沟去了。

一个星期后,当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得知这个消息后,如晴天霹雳,全身发抖,脸色发白,立刻打电话给博物馆,让他们把棺木捡回来,善加保护。可是这时,山沟里早已没有了棺木的踪影。

那么这些棺木去哪里了呢?

考古纪实文学《风雪定陵——地下玄宫洞开记》记录了这么一段令人惊心的故事。

七条人命

在帝后棺椁被丢弃到山沟的那个下午,当地农民就发现了它们。他们看着这些表面有些腐蚀,里面却完好如新的金丝楠木棺木,如获至宝,很快就瓜分一空。

一对年迈的夫妇特地请人用这贵重楠木打造棺材,以备后事。谁知诡异的事发生了,第一具棺木制成,老太太就咽气了;第二具棺材刚刚完工,老头子也一命呜呼,前后不到半个月。

这事情也太过巧合了吧?知道底细的人,震惊不已,私下议论纷纷。然而,就在五个月后,一件更离奇恐怖的事发生了。

最先发现被丢弃的棺木的是裕陵村的一位农民X,他当时正和妻子在山上劳作,看到棺木被推入山沟,他意识到这是难得的好木料,于是和妻子停下工作,一起将这些宽大厚实的金丝楠木板一块块连拖带拉地弄到自己地里。其他人是看到他这么做,才跟着学的。

他把木板拉回家后,就找人打了一对大躺柜摆在客厅之中。村里不少人去看,有人羡慕他运气好,发了横财,可也有人提醒他:皇帝的东西,普通人不能乱碰,因为无福消受,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他没把这些话放在心上,心里暗想,现在不都说这些是封建迷信吗?你们这是妒嫉我吧。

谁也没想到,还真出事了,而且是大事。

一个星期天的中午,他夫妇收工回家,发现四个孩子不见了。他的老婆冥冥之中有不祥的感觉,饭也不做了,四处找孩子们。等他们转一圈回屋,突然发现躺柜边放着四双小鞋,打开柜盖,见四个小孩相互挤压着,早已气绝身亡。孩子的手指根都渗出了血,柜壁满是抓挠的痕迹。四个孩子,三男一女,最大的12岁,最小的5岁,当地公安得出“缺氧憋死”的结论。

四个孩子死后,这对夫妇在几年之中又生了四个孩子,这次是三女一男。夫妻俩对这个唯一的儿子非常宝贝。可是,谁知道儿子高中毕业不久,也在一个深夜趴在躺柜上离奇死去,死因不明。

其实,十三陵陵区的村子多以某陵命名,村民实际上都是过去守陵人的子孙。有老一辈的人就说,他们不仅没有尽好守陵的职责,还盗用了原本属于皇帝的棺木,这是受到了上天的惩罚啊。有很多人劝X和家人把躺柜丢了,但是他们一直没这么做,依然认为这都是“封建迷信”不可信,觉得5个孩子死了,都是命中注定。可是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命”又是什么?算不算他们口中的“封建迷信”呢?

那么,大家觉得这一切只是巧合呢,还是上天的惩罚呢?

其实,以上对定陵文物的处理,随便拿出一件放到现在来说,都会遭到世人的口诛笔伐。可是,这些和定陵在文革中的遭遇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击骨焚尸 批斗万历

1966年中国传统文化的浩劫“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全国各地掀起了“除四旧”运动,在一片血雨风腥中,定陵博物馆也在劫难逃。

8月的一天,一群红卫兵闯入了定陵博物馆。那时博物馆早就停止对外开放,工作人员天天闭门学习毛泽东的最新指示。红卫兵们用武力打开了地宫的门,要砸烂那个所谓的“旧世界”。他们掀翻了汉白玉雕成的宝座,搬起殉葬的木箱摔在地上……

咱们之前提到过要保护帝后棺椁的王启发,又一次站了出来,指责红卫兵破坏文物。结果他立刻被打倒在地,并被拽着头发撞向玄宫墙壁,一股鲜血喷涌而出,王启发渐渐没有了呼吸。

这次破坏之后没多久,另一波红卫兵又来了,他们试图推倒无字碑,捣毁明楼,但是吃了不读历史的亏。当年努尔哈赤的几十万铁骑,以及李闯王的近百万大军都没拉倒无字碑,焚毁明楼,他们这几十个人怎么可能做到?

于是,红卫兵头目立刻改换目标,直接批斗万历皇帝。

当时万历皇帝和二位皇后的散骨,经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一年的努力,已经穿制成三具完整的遗骨。然而,这群红卫兵逼迫博物馆仓库保管员交出仓库钥匙,将这三具遗骨扔在地上,周围堆着帝后画像和照片资料等实物“罪证”。

长陵管理处、供销社、林场、粮站、学校及附近的农民、红卫兵、学生,也纷纷赶到定陵,来参加“批斗会”。

一切准备就绪,红卫兵高喊:“革命现在开始!”话音刚落,十几个大汉便向遗骨猛力投掷石块,一阵“噼噼啪啪”,三具遗骨被击得七零八落。

接着,砸烂的遗骨被点火焚烧,烈焰腾起,遗骨及很多稀世文物烧成了一片火海。

突然平地一声巨响,打了一个闷雷,刚才还晴空万里的天空骤降瓢泼大雨,大雨迳直朝着骨头焚烧的火堆压过来,所有在场的人都亲眼目睹了这一幕。

后来,焚毁万历帝后遗骨的红卫兵多遭遇了不幸。其中一位,在多年后对前来采访的人说,自从那场“革命”之后,自己天天做噩梦,梦到万历和两位皇后找她算帐,每次醒来都发现枕头被冷汗浸湿一片。数十年被噩梦缠绕,令她患上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常常举步维艰,她自己说,这或许就是报应。

前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在“文革”期间因创作历史剧《海瑞罢官》而被批斗、折磨致死。
前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在“文革”期间因创作历史剧《海瑞罢官》而被批斗、折磨致死。(网络图片)

因果循环 生命悲歌

其实那些提议并参与挖掘定陵的人,虽然有人暂时得到了名利的满足,最后也是以悲剧收尾。

比如力主挖墓的吴晗,在文革中也成了批斗对象。从1966年下半年起,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要被揪斗和体罚,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损害。1968年,他和妻子先后入狱。之后妻子死亡,女儿被逼疯,而他自己则在狱中自尽。去世前他的头发全部被拔光,不知何人所为。

而挖掘定陵的另一个始作俑者郭沫若,虽然因为马屁功力了得,在文革中被毛泽东下令保护,但是他的两个儿子,依然被搅入其中,先后惨死。首先是他的四子郭民英。郭民英自学考上了音乐学院,却因为拿着家里的录音机到学校里听西洋音乐,被同学举报“宣扬资产阶级生活方式”。郭民英之后不得已离开了音乐学院,并选择去海军当兵。文革开始后,郭民英对运动的诸多不理解使他的精神世界再度陷入困境。1967年4月里的一天,他突然选择了断人生。

而隔年4月,郭沫若的二子郭世英因为与女友讲电话时用了英语,被造反派诬为通敌卖国,将他关押起来进行毒打,几天后坠楼而死,年仅26岁。官方说他是自杀,但是他坠落时双臂被绑在身后,是跳楼还是“被”跳楼?真相不得而知。

面对两个儿子的去世,郭沫若虽然在表面上依然为中共高唱赞歌,大力吹捧文革。但是有人说,他曾把二儿子郭世英生前的日记一行行、一页页地誊写在宣纸上,整整抄了八本,可见他白发人送黑发人,也是痛彻心扉。

还有一开始持反对意见,最后成为挖掘总指挥的时任文化部文物局长郑振铎,之后因飞机坠毁尸骨无存;参与挖掘的考古专家白万玉突然精神失常,之后脑溢血而死;联合撰写定陵发掘请示报告的时任北京市委副书记邓拓也在文革中上吊而亡。

难道冥冥之中,真的有神秘的力量在惩罚他们吗?不知道他们在痛苦之中,是否和那位红卫兵一样觉得这是自己种下的恶果,是否后悔过挖掘定陵?



责任编辑:紫萌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