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中国发展史——唐宋时期(好评连载之六)(组图)

作者:希雅 发表:2025-09-08 11:3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图片来源:手绘制图 茶缘茶提供)

神农发现茶到唐朝中期,历经三千多年的时间,茶都是作为煎服的药物被人们所使用。公元780年陆羽(733~804年)撰写《茶经》,这是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和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在“一之源”中陆羽写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茶为累也,亦犹人参。”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如果有发烧,胸闷,头疼等不适,喝上四五口茶,效果与最好的饮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从类别上看,茶与人参相似。

茶经》分清了饮茶的源流,确定了制茶的基本工具,教导人如何制作出高品质茶叶。采摘优质茶芽后,经过蒸青等多道工序以去掉苦涩物质。再用模具制饼,穿串烘干,就成了唐宋风行的团饼茶。随后设定了饮茶整套器具,确立了煮茶的方式。饮用前需炙烤、碾碎,再用筛子过细。将茶末放入水中,与姜、枣、葱、薄荷、盐等佐料一同煮沸,类似药汤。

因而唐朝饮茶的特点主要有:茶味与药材、调料混合,味道偏浓烈;功能性大于清饮,延续了“茶为药”的传统;饮茶器具多为鼎釜类大器。

陆羽创立种茶、制茶与饮茶的一整套规范后,茶逐渐演变为皇亲贵族与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在宴饮、清谈与参禅悟道中广为流行。因当时传世的茶事图像较为稀少,后世常借用《萧翼赚兰亭图》来展现唐人饮茶场景。虽不以茶事为主题,画中案几所陈茶壶、茶盏等器具,仍能折射出文人雅集的清雅氛围与茶香意境。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可谓是中国茶文化的黄金时代。如宋代王安石所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茶成为风靡全国的国饮,便是从宋代开始的。

宋代仍用饼茶,但加工更加精细,尤其讲究贡茶。通常由官府茶园(主要是福建建安北苑贡茶园)专供皇室,茶饼上常有龙或凤的纹饰。龙象征皇权,凤象征后妃,因此被称为“龙凤团茶”,地位极高。欢迎关注“茶缘茶”。https://www.naturenergy.us/ 茶缘网站 独家

宋代舍弃了唐代将茶末放在充满水的茶釜中的煎煮茶法,而开始改用点茶法。点是充注的意思,将末茶放在茶盏再用沸水滴注,并以茶筅搅拌,使茶、水融合,等到茶汤呈现乳白色就可品饮。从精雕细琢的团茶,到别出心裁的“点茶”,宋人使茶成为了“盛世之清尚”。 

北宋蔡襄(1012~1067年)是著名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同时也是主管福建北苑贡茶的重要官员。他在实践中总结出《茶录》,这是中国茶史上的第二部系统性著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论茶”,强调采茶、焙茶、点茶之法;下篇“论器”,详细说明茶具的材质优劣,尤其推崇建安所产黑釉盏,认为“茶色白,宜黑盏”,这一观点直接确立了宋代点茶和斗茶的审美基调。《茶录》虽不足三千字,却言简意赅,是宋代茶事的“操作手册”,为后来的《大观茶论》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在位年号“大观”(1107~1110年)期间,亲自撰写《大观茶论》,是中国茶史上的第三部系统性著作。全书共二十篇,系统阐述了茶的产地、采制、点茶、斗茶及茶器审美。特别强调“点茶法”,要求茶末调匀、汤花洁白,成为宋代斗茶的审美标准。

《大观茶论》序言写到,“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求者,其类下一”,宋徽宗认为,供给人日常生活必需的植物,是最下一等,比如谷粟对于解除饥饿、丝麻对于御寒。即使是最平常的人或孩童,都知道这些东西必须常常需要、天天使用。“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间洁,韵高致静。”但茶却独擅江南山川的秀丽之气,汇聚天地灵性的禀赋;饮之能舒畅胸襟、消除郁滞,引导心神清和。这样的妙用,并非庸俗之人或孩童所能体会。它本质清淡纯净,风韵高雅静美。也就是说,茶的价值不在喧闹,而在“清”“静”“和”“韵”,这是今天最容易被遗忘的东西。

《文会图》 北宋赵佶 。
《文会图》 北宋赵佶 。(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文会图》相传为宋徽宗御笔,也可能是由他主持,出自宫廷画院画师之手。描绘文人雅集,案上陈设茶具,案下侍女点茶、奉茶,真实再现了宫廷茶宴的风貌和宋代茶宴的礼仪。表明茶在士大夫阶层中的地位,与诗酒、书画同等重要。

此外,唐宋时期,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和修行人都留下了大量茶诗。比如陆羽好友皎然和尚(720~799年)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其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这首诗讲述了茶拥有提神醒脑,使人清静,藉以参禅悟道的功用。

  《封氏闻见录》记载:唐开元年间(约720~740年),泰山灵岩寺的一位禅师在长时间不眠不食中,以茶提神,坐禅者受其影响,也开始效仿,茶因此成为风俗。随后,陆羽(约760~780年)游历天台、径山一带,和僧人交流茶事,推动了“茶与禅”的结合。到了宋代,迳山万寿禅寺形成了独特的“茶宴”仪礼,将点茶法与禅宗仪轨结合,成为“禅茶一味”的典型代表。

还有唐朝卢仝(约790~835年)的《七碗茶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层层递进的描写了茶如何帮人从解渴,舒缓情绪,放松思想,到净化身体,沟通天地的能量(也就是修行提升)。欢迎关注“茶缘茶”。https://www.naturenergy.us/ 茶缘网站 独家

  唐朝白居易(772~846年)终日与茶相伴,早饮茶、午饮茶、夜饮茶、酒后索茶,有时睡下后还要品茶。所以他的诗中常出现茶的踪迹,如“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又如“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于爱茶人。”又如“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他的诗歌风格特点是贴近生活,百姓易懂,巧妙的将一种无为的茶境与心境带入寻常生活。

  北宋欧阳修(1007~1072年)号醉翁,既爱饮酒,也以茶佐酒,常自言“醉则以茶为药”。在《归田录》中,他记载庐山瀑布茶,称其“茶有真香,清而不浊”,突显茶能清心、养性。他与友人梅圣俞品茶时写道:“香浮鼻观煎茶熟,喜动眉间炼句成。”茶香入鼻,顿觉心神舒畅,诗兴因此而发。他又常言饮酒过度须以茶醒神,可见茶在他日常生活中是解酒良方。欧阳修的茶境,别有一番“淡泊清真”。他的文字清朗平易,正如他所爱的茶:清而不浊,淡中有味。

北宋苏轼(1037~1101年)是大名鼎鼎的爱茶人,一生留下八十余首茶诗。其中《赠包安静先生茶三首》中写到,“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这茶汤如此洁净明亮,白雪尚不能比拟,且能帮我调整创作诗词的思绪,今夜无需睡了。又写到,“建茶三十片,不审味如何。奉赠包居士,僧房战睡魔。”不管这茶滋味如何,赠予包居士,在僧房打坐时可有提神醒脑的功用。东坡先生不仅作诗前要喝茶,生病时也喝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喝下七碗茶,便无需用药。他还说茶能除瘴气,“同烹贡茗雪,一洗瘴茅秋。”

北宋黄庭坚(1045~1105年)与苏轼齐名,号称“苏黄”,诗文俱佳,也是嗜茶之人。他的茶诗不仅描绘茶景之清雅,也常提到茶的功用。如“试破睡魔,须借乳花汤面。”点茶之后的乳花浮面,正好用来驱走睡意。又如“道人解讲无生句,半夜茶声到客窗。”半夜僧舍,茶声如伴,使诗人心神澄明,文思因茶而生。在炎暑之中,他又以茶解渴清暑,如“春芽尖似雀舌生,轻饼白于霜雪明。”茶芽入口,冰雪般清凉。黄庭坚的茶诗风格清雅幽淡,既有画面之美,又暗含功用之实,体现了茶在文人生活中既养性又助思的地位。

  南宋陆游(1125~1210年)是历代诗人中写茶诗最多的一位,现今存世300多首茶诗,对种茶、制茶、品茶、识茶、茶具和茶艺都有很深的造诣。陆放翁对禅茶一味的思想也颇有心得,如“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又如“冉冉流年迫耄期,心情渐减旧儿嬉。唾壶麈尾已从省,茶灶笔床犹自随。”又如“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一毫无复关心事,不枉人间住百年。”人间烦扰渐渐淡去,惟清茶笔墨相伴。他发现福建的壑源春茶对醒酒颇为有效,“遥想解酲须底物,隆兴第一壑源春。”他也同样认为,“手碾新茶破睡昏”,“毫盏雪涛驱滞思”,茶有驱滞破睡之功;“诗情森欲动,茶鼎煎正熟”;“香浮鼻观煎茶熟,喜动眉间炼句成”,茶能助文思。

从唐朝至宋朝的诗文中,能看出茶从药饮发展至文饮,从养生至美学,从修行至生活的整体变迁。

茶缘
茶缘茶(图片来源:茶缘茶)
欢迎关注“茶缘茶”。https://www.naturenergy.us/ 茶缘网站 独家(图片来源:茶缘茶)



责任编辑:闻樱 来源:茶缘茶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