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法院传唤杨兰兰 10月17日亲自出庭(图)

作者:陈静 发表:2025-10-08 03:4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杨兰兰

9月26日,悉尼的法庭又热闹了一回,不过这次和上次一样,主角还是没来。她本人依旧“稳如泰山”,没露脸,没连线,只派了律师John Korn代为出席。

但这第二次开庭,也不是白走一趟。法院终于官宣了她的“罪名清单”——原本5项指控,现在砍掉1项,还剩4项待审。

被撤销的是“不当驾驶行为造成人身伤害”,剩下的是:过失驾驶致人重伤;危险驾驶致人重伤;拒绝提供驾驶人及车辆信息;拒绝接受呼吸测试。

听着就头大,条条都往“坐牢”方向走。尤其是前两条,直接锁定“重伤”事实——被撞司机至今未出院,网传伤情严重,生活已受影响。

法律上,“重伤”可不是“蹭破点皮”,而是实打实的量刑加重项。

10月17日 杨兰兰会亲自出庭吗?

更离谱的是后两条:撞了人还拒绝道歉;然后警察问:“你是谁、车是谁的”时候,来一句:“我不能告诉你,我是谁。”这态度,别说澳洲警方,换谁被撞了都得气炸。但是人家的背景深不见底,有底气不怕。

最近,澳洲警方疑似强硬了一回,澳洲法院传唤杨兰兰,要求她于10月17日亲自出庭应讯。但是能不能出庭还是一个悬案。

自从此消息发出去之后,澳洲又遇上了大麻烦。这起案件本应是一起普通的司法纠纷,但在9月26日法院判决公布后,事件的走向却出乎意料地上升到了外交层面。

从个人案件到外交风波

据悉,中国政府方面对澳洲的判决表达了强烈不满,并试图通过外交管道进行交涉。然而交涉无果之后,据传中方在10月1日宣布暂停购买澳洲主要矿商的部分高品质铁矿石。此举立即在国际市场引发震动,铁矿石期货价格波动明显,外界普遍认为这是对澳洲司法决定的一种回应。

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经贸层面的策略调整,但仔细推敲就能发现,杨兰兰的个人案件,怎会引发如此高层次的外交反应?这种现象正好揭示了中国政治经济结构中的一个特点:权力、资本与外交早已深度交织,难以分割。

权力与资本的隐秘联动

在中国的政治与商业生态中,企业家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常常暧昧难明。许多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与权力资源挂钩,而这种联动一旦延伸到国际舞台,就可能转化为“国家利益”的外部表现。

外交经济的“杠杆化”:中国与澳洲的经贸往来向来密切,铁矿石更是中澳合作的支柱型商品。中国每年进口超过60%的铁矿石来自澳洲,而澳洲经济也高度依赖中国市场。这样的互依结构意味着,任何经济制裁或贸易调整,都不仅是商业决策,更是地缘政治的博弈工具。

当一个商业个案能引发贸易层面的政策变动,这本身就是一种“杠杆化外交”的体现。权力将经济杠杆用于表态、压力与谈判,这或许是有效的政治策略,但长期而言,也可能削弱国家形象的法治信誉与制度稳定。

法治的边界与国家形象的代价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法治是一个国家形象的基石。当一国政府对他国司法程序施压,无论出于何种理由,都容易被解读为干预他国主权与司法独立。

反观澳洲,该国司法体系以独立闻名,法院决定一般不受政治干预。若中国以贸易手段回应司法行为,那么这场事件最终的受害者恐怕不是某位企业家,而是两国之间本已脆弱的经济互信。

权力越界的后果

杨兰兰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是因为当个人事件可以触动国家政策,当法律问题被包裹在政治语言中,这不只是外交风波,而是一面镜子,照出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内在逻辑:权力可以干预市场,也可以为个人遮风避雨;但最终,这样的权力越界,将以信任与法治为代价。

最后会如何呢?以观后效。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