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死体验的经历,会令当事人有不一样的变化。(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死亡真的是终点吗?在过去五十年间,葛瑞森博士访问了数千名濒死者,并建立了国际通用的“濒死体验量表”,试图揭示人类在生死边缘所经历的光、宁静与难以言喻的感受。
当心跳逐渐停止、意识渐渐远去,有些人却在那一刻看见了光。那不是病房的灯,而是一道无法言喻的白色辉芒,温暖、宁静,仿佛在召唤他们前往另一个世界。这样的经历,被称为“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 NDE)。
根据维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研究,约有15%的重症患者曾经历过这种神秘时刻。他们形容自己“离开身体”、“看见光”、“遇见已逝的亲人”,甚至是“重新回顾一生的画面”。在那片超越生死的境界里,恐惧消失,只剩下前所未有的平静。
濒死体验研究
布鲁斯·葛瑞森博士(Bruce Greyson)被誉为全球濒死体验研究的权威之一。他在著作《濒死体验之后:一位医生探索濒死经验启示的人生及死后世界》中,详实记录了自己的研究历程。过去五十年间访问了数千人,并建立出一套国际通用的“濒死体验量表”,试图以科学方法解释那些发生在生死边缘的真实经验。
年轻时的葛瑞森在医院担任实习医师时,曾遇过一位失去意识的女病人。当他隔天前去探视时,对方竟然精确描述出前一晚他与送病人来医院同伴的对话细节,甚至连他吃汉堡时不小心弄脏领带、沾上番茄酱的画面都一清二楚。那名病人当时仍处于昏迷状态,不可能会看或听到这些事,这件事动摇了葛瑞森对大脑与意识运作的理解。
六年后,命运再度推开了一扇门。葛瑞森遇见了当时刚来医院实习的雷蒙·穆迪(Raymond Moody),穆迪出版的第一本书《死后的世界》(Life After Life),是英文出版品中第一本提到濒死经验的书。穆迪告诉他大量相似案例,才让葛瑞森惊觉那位女病人的“异象”并非个案。从那时候,他踏上了长达45年的濒死体验研究之路。但这条路并不顺遂,他曾被精神科主任警告若是再研究这种不科学的东西,可能无法升等。葛瑞森最终选择离开原本的医学院,转往研究这类的维吉尼亚大学。
濒死体验的代价
格雷森指出,约有10%到20%的心脏骤停患者都提到过这种经历。“多数人说他们无法用语言描述那一刻,但他们都感到一种深刻的平静。”在他与这些人长年的对话中,发现了惊人的共通点:时间似乎消失了,身体不再是限制,意识在光中延展,仿佛存在于另一个维度。
“当你不再害怕死亡,你就不再害怕活着。”对格雷森而言,这些故事改变了他对生命的看法,他曾是位坚信科学能解释一切的理性医师,却在与濒死者交谈的过程中,逐渐相信有些真相超越人类语言与理智。然而,“走过死亡”的礼物,也可能是沉重的。维吉尼亚大学研究团队针对167名经历濒死体验的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七成的人表示濒死体验改变了他们的宗教或精神观,甚至有超过两成的人会重新自省人际关系、选择离婚或分手。
“我的濒死体验非常强烈,”一位受访者写道。“我知道我再也不会是同一个人了。”但改变并非能被理解,许多人因为害怕被嘲笑或被视为幻想,而选择沉默。有人形容这是一把“双面刃”,虽然他们找到了灵魂的觉醒,但也是孤立的开始。在问卷中,不少人提到“孤单”、“被误解”、“找不到倾诉对象”。一位受访者写道:“我试着寻求帮助,但没有人能理解。他们的回答都千篇一律,仿佛只是自己想太多。”
研究发现,约有64%的濒死体验者曾向心理专家或网络社群寻求协助,其中78%的人认为这些支持确实有帮助,但仍有不少人遭遇排斥。研究人员玛丽埃塔·佩利瓦诺娃(Marieta Pehlivanova)指出,尽管医学界已能挽救濒死者的生命,但对于他们在经历灵魂层面体验后的心理照护仍相当不足。佩利瓦诺娃希望这项研究能为未来的临床治疗打开道路,让医疗人员学会倾听这些故事,而不是急着解释它们。格雷森也认为些经历不仅关乎死亡,也会影响人们如何看待生命本身。
“我们不必知道一切。宇宙是一个友善的地方。”回顾数十年研究,格雷森说他已不再追求所有问题的答案,对许多濒死体验者而言,那道光象征的并不是终点,而是理解的开始。死亡,也许不是结束,而是一种回归,回到一个更宽广的自己。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