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數位人權大會首次在台灣登場,國家人權委員會合作舉辦「數位人權國際工作坊」,探討人工智慧(AI)崛起如何重塑人權保障,包括國家人權委員會副主委王幼玲(前左8)等人出席。(圖片來源:國家人權委員會提供)
【看中國2025年2月24日訊】國家人權委員會合作舉辦「數位人權國際工作坊」,探討人工智慧(AI)崛起如何重塑人權保障。全球數位人權大會(RightsCon)今年首次在台灣登場。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表示,政府已提出資通安全管理法修法,也正研擬人工智慧基本法,期許台灣能成為東亞民主燈塔。
國家人權委員會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全球數位人權大會今天登場,國家人權委員會與菲律賓人權會共同舉辦「2025數位人權國際工作坊」,邀科技及人權領域專家與談,聚焦AI及數位安全威脅帶來的人權挑戰。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表示,今年將是台灣建立數位治理關鍵一年,政府目前已提出資通安全管理法修法,近期正研擬人工智慧基本法及「資料治理法規架構」,發展可信任的AI,希望兼顧人權保障與創新應用。同時也已提出「智慧國家2.0」數位新綱領,除推動高科技的全球民主供應鏈外,更透過軟體及資料驅動創新,鼓勵增進人類生活福祉的各項AI創新應用,讓台灣成為可信任的AI創新應用提供者。
鄭麗君表示,台灣最南端的鵝鑾鼻燈塔,曾被稱為東亞之光,而台灣也自我期許,有一天能成為東亞的民主燈塔,在此發展數位民主、數位韌性、推動良善數位治理,增進數位人權保障,促進數位社會永續發展,並能共同作為全球數位團結最堅定的夥伴。
鄭麗君強調,目前聯合國已提出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台灣非常樂意倡議「以數位科技為人類和地球謀福祉」作為第18項目標,並以此協助其他17項永續目標的實踐。
確保人權在數位環境持續受保障
國家人權委員會副主委王幼玲說,科技界已有「正確塑造對人工智慧的控制及發展」的自省呼聲,各國政府也持續建置、改善風險評估機制,推動更完善資料治理對策。人權會聚焦關切AI對不利處境群體的影響,如演算法偏見、數據隱私和勞動條件的變化。
國家人權委員會委員林文程說,人權會已積極展開訪談研究,廣泛諮詢不同社群、利害關係人及領域專家意見,同時對政府制定的「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提出建議,包括應更明確防止演算法產生偏差與歧視風險、強化公私部門透明度要求、實施人權影響評估、評估對環境潛在影響、保障勞動權益等。
菲律賓人權會委員埃普雷(Beda Angeles Epres)表示,這次對話象徵國家人權機構的職責已經延伸至數位領域,以菲律賓為例,當前數位人權面臨重大挑戰包括人權捍衛者遭攻擊威脅、兒童性剝削內容在網路蔓延,以及年長者權利被數位科技排除在外等。但國家人權機構不能單打獨鬥,透過各國分享經驗及共同制定策略,能確保人權在數位環境持續受保障。
菲律賓人權會委員杜馬爾帕(Faydah Maniri Dumarpa)強調,菲律賓人權會建議制定人權捍衛者保護政策,與利益關係人合作等。
丹麥人權研究所國際處處長蒂格森(Mette Thygesen)指出,公部門大量仰賴公民數據來提供服務,卻可能忽略個體自主性,恐使公民基本權利遭侵蝕。丹麥人權研究所也積極與政府及科技公司溝通,強調相關機構必須採取措施,例如科技公司有責任保護兒童及青少年,避免他們受到AI有害影響。
責任編輯:立明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