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網紅博主「甲亢哥」(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看中國2025年4月9日訊】有3,830萬粉絲的美國實況主「iShowSpeed」三月於中國展開直播之旅。過去幾週,他在上海、北京、成都、重慶、香港、深圳等地旅行,也參觀華為、比亞迪、眾擎等中國企業。他的直播被中國官方當成樣板,認為是」沒有濾鏡「下的真實中國,但他的行程真的沒有中國官方的介入安排嗎?
在美中官方對抗加劇之際,Speed的旅行成了「說好中國故事」的新樣板。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指Speed:「展現了一個沒有剪輯和濾鏡的真實中國。」4月3日,央視也特別替他製作短視頻「真實濾鏡打動人心!美國網紅甲亢哥中國之行,讓誰破了防?」
本名小戴倫.傑森.沃特金斯(英語:Darren Jason Watkins Jr.)的Speed,2005年出生,是美國俄亥俄州的遊戲直播主,擁有千萬粉絲,TikTok也有4130萬追蹤。因為情緒激動、反應誇張,被中國網民稱「甲亢哥」。
全程便衣警跟隨參觀大廠企業四處掃國產貨
仔細檢視「甲亢哥」本次行程規劃,不僅全程都有便衣警察跟隨,也不乏為中國近年推銷的國產品牌曝光的橋段。
譬如,在北京,「甲亢哥」穿花襖逛故宮、參觀華為旗艦店,並當場買下三支折疊式手機Mate XT,高喊怎可能只要「3000美金」。在深圳,他則被邀請與眾擎機器人熱舞、試乘比亞迪新能源越野車「仰望U8」。當駕駛把車開入水中行駛以展示性能,「甲亢哥」一邊直播,一邊高喊「老兄這真是太瘋了」、「中國太狂了!」
「甲亢哥」至今發布的中國行,每集平均瀏覽數都超過500萬。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也順應熱潮,於26日發推文盛讚其網紅效應表示,「20歲的美國熱門YouTuber#IShowSpeed在中國的旅程引起了全球關注,這證明了網紅們正在彌合文化差距,也為外國觀眾創造了機會,瞭解充滿活力的中國,這將成為未來的趨勢。」該則貼文並加註「240小時免簽證」、「中國旅行」等hashtag。
該文下方,中國駐美大使館附上一張38國免簽證入境名單:「中國已經對38個國家實施單邊免簽入境政策,並提供54個國家延長過境免簽期限至240個小時。」
網紅展現「真實中國」?中國網友自嗨、背後流量亂象
在中美角力加劇、中國人對西方媒體反感的背景下,這波難得的正面曝光,讓許多網民開始自嗨,#甲亢哥相關詞條快速盤據了微博熱搜,例如#甲亢哥一句句OMG擊碎老外偏見、#甲亢哥住過最好的酒店在中國。
4月1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記者會表示:「海外博主們通過一鏡到底的直播,展現一個沒有剪輯和濾鏡的真實中國,再次掀起了全網的中國熱。這表明中外人文交流有著深厚的民意基礎,是剪不斷隔不開的。」
然而,甲亢哥的熱燒也帶出不少亂象。有民眾為蹭流量大喊N-word、也有女coser攔車直播尖叫自己是種族歧視者、討厭黑人。隨後該名女性被網友指稱根本不是中國人,而是日本人。
中國網民反省:只展示中國最繁榮的一面
儘管直播引發熱潮,但不少網民對此現象有不同的反省。有網友指,「他展示的是中國最繁榮的一面,這就是新聞學魅力時刻,展示中國就只展示最繁榮的城市,展示美國就只展示槍擊,流浪漢,毒品。」
有網友表示,「沒去新疆,沒去西藏,沒去看守所,沒去「救助站「,沒去內蒙古,沒見鐵鏈女,沒見709律師,沒去鶴崗,沒去橋洞,沒去凌晨的勞動力市場,沒去996的寫字樓,沒去997的工廠,沒去華強北買二手蘋果,沒去街邊的燒烤,沒點預制菜外賣,沒看到天安門廣場肅殺的氛圍......」
臺灣國防安全研究院政策分析員劉姝廷接受本臺採訪時指出,中共經常抱怨西方主流媒體「妖魔化中國」,因此透過外國平民視角「說好中國故事」,是近年常見的宣傳策略。
「尤其,這位網紅來自美國,作為先進國家公民,透過他的嘴巴來給予中國科技發達的保證。」不只對外國觀光客具有說服力,還可以同時說服自己國內的民眾,成為一種「出口轉內銷」的自我宣傳策略。
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戴瑜慧分析,這些行程呈現三個面向,第一個是文化中國:「長城、故宮、少林寺、中醫,代表悠久文化。」第二個是科技中國:「有電動車、高科技手機、機器人」,第三個則是友好中國,旅遊、美食。
「當網友不斷剪接這些短影音,大量傳播淹沒其他訊息,最終會形成一種中國形象的記憶政治。畢竟大家到最後,只會記得這種狂歡記憶。」她說。
香港作者「馮睎干十三維度」總結:「那個所謂沒有剪輯和濾鏡的真實中國,誰都知道是按照官方劇本呈現的,否則中國政府怎可能容許一大群民眾追著一個美國人做直播呢?」
来源:自由亞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