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對孫中山做了甚麼評價?令輿論一片譁然。(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說起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最特殊的皇帝,溥儀一定榜上有名。這位末代皇帝的一生,可謂跌宕起伏,從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到淪為日本人的傀儡,再到中共治下平民,溥儀的經歷可謂是獨一無二;不過,溥儀退位後,曾對孫中山做出了驚人評價,引發輿論譁然,更讓人好奇至今。
當年袁世凱逼溥儀退位時,溥儀幾乎沒有反抗,就把愛新覺羅的江山拱手讓人,換取自以為安穩的下半生。
根據退位詔書,溥儀退位後還能住在紫禁城,過著皇帝般的生活,生活費由民國政府提供,袁世凱每年還來拜年,表示重視。
在皇宮裡的溥儀,日子過得還算不錯,畢竟是中國最後一位皇帝,退位後依然是眾人關注的焦點。就連溥儀去故宮買門票,都被寫成茶餘飯後的笑話。
不過,大家最關心的還是溥儀如何評價孫中山。溥儀一直沒有公開說過這件事,直到1946年8月16日,在遠東軍事法庭上,溥儀以日軍侵略東北的見證者身份出庭。
當溥儀在東京出庭時,他先做了一段簡短的自我介紹,現場擠滿了人,大家都想看看這位末代皇帝。自我介紹完後,溥儀說出了驚人之語:「在我成為皇帝三年後,也就是1911年,我們國家發生了革命,一個名叫孫中山的偉大革命者,領導人民推翻腐敗的清王朝,這是一場進步的革命。」
溥儀的這番話一出,輿論一片譁然,各種說法都有。有人認為,溥儀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評價,是因為他擔心受到法庭的懲罰,所以不敢說真話;也有人認為,溥儀是在說場面話,以博取法庭的同情;還有人認為,溥儀退位多年,思想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才會對孫中山做出如此高的評價;但真正的原因是甚麼,至今沒有人能知道。
溥儀與鹿鍾麟(左)、熊秉坤(右,當年打響了武昌起義第一槍的人)合影。(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一笑泯恩仇,溥儀與「滅清仇人」合照
1961年,在慶祝辛亥革命五十週年的大會期間,在會中滿清的末代皇帝溥儀和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的熊秉坤,以及當年把他從紫禁城趕出來的馮玉祥麾下將軍鹿鍾麟不期而遇。面對這兩個多年前清朝的兩大「仇人」,溥儀一笑泯恩仇,三人在照片中高興搭肩,過去的種種有如過往雲煙。
溥儀是清兵入關以來的第十位,也是最後一位清朝皇帝,更是普遍承認的中國的最後一個皇帝,溥儀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即位三次及退位三次的皇帝(清國各兩次,滿洲國各一次)。
熊秉坤是武昌起義的領導人物,旨在推翻清朝統治,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在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一部分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準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而武昌起義的成功發動,使中國各地陸續響應革命黨人推翻清朝的訴求。
鹿鍾麟是河北望族,受到日俄戰爭的影響,決定投筆從戎並在1908年加入了馮玉祥所領導的武學研究會,之後便成為了馮玉祥的得力助手,是馮玉祥的「五虎將」之一。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的軍隊包圍紫禁城。鹿鍾麟奉代理大總統黃郛之命,帶著《修正清室優待條件》進入紫禁城,強逼溥儀簽字,取消皇帝尊號並且將溥儀趕出了紫禁城。
在會議上,溥儀被攝影師多次捕捉到開心的與熊秉坤和鹿鍾麟交談,途中溥儀還幽默地和熊秉坤說:「是你打響了第一槍,才讓我變成了一個普通人。」
時間沖淡了仇與恨。當初橫在他們之間的那些對立理由,是為了理想與抱負?還是為了權利和財富?已經風流雲散,不再重要了。
「時間在走,不會為誰而停留」。當初的那些爭執吵鬧,在這三個人的眼裡都變成了一抹微笑,並且在歷史中留下了各自的註記。
責任編輯:陳納新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