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這麼快就與美談判?(圖)

作者:王丹 發表:2025-05-09 01:4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何
何立峰 (圖片來源: Aaron Favila - Pool/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5月9日訊】中國外交部宣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將於5月9日至12日訪問瑞士,訪問期間何立峰作為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將與美方牽頭人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舉行會談。中美之間經過各自放話階段,現在終於要開始坐下來,針對關稅問題進行面對面對的談判了。中方此前採取強硬立場,擺出一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樣子,外界雖然預期中美最終一定會坐下來談判,但中方改變態度之快,仍然是令人驚訝。最崩潰的是在中國的民族主義敘事煽動下對美國的「霸權」群情激憤的小粉紅群體,在中國的微博上到處可見質疑之聲。到底是什麼,讓中方如此快地就轉變態度,從對抗轉為談判?

首先我們要看到,中國要與美國打貿易戰,手裡幾乎無牌可打。而這種窘境,其實不是今天才出現的,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自2018年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以來,中美之間的經貿關係便進入了充滿摩擦與博弈的階段。川普(特朗普)在第一任期時在貿易政策上展現強硬立場,先後對數千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關稅,試圖透過經濟壓力達成對華政策的目標。之後的拜登政府雖然表面上與中國改善關係,但在貿易問題上並沒有手軟。這場貿易戰至今已超過六年,雙方不斷加碼報復性關稅,卻遲遲未見顯著改善。

而這六年的中美關係的緊張,已經根本性地導致了全球供應鏈的重新布局。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報告,自2019年以來,東南亞國家的製造業規模顯著擴張,其中越南的電子製造業增長達到30%,印尼和印度的製造業也因外資轉移而蓬勃發展。這些國家承接了來自美國和歐洲的訂單,成為新的供應鏈中心。根據彭博社的統計,2024年越南的對美出口增長了18%,而中國的市場份額卻縮小了12%。在這樣的格局下,中國沒有多少強硬下去的底牌。

其次,川普宣布對中國加征關稅以來,中國經濟受到的衝擊,已經呈現出來並將繼續惡化。根據數據顯示,中美貿易總額在2024年下滑了15%,特別是在科技產品和高附加值的製造業領域,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大幅縮水。僅在2025年4月,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量便同比下降了43%。同時,整體進口預訂量自3月底以來下滑35%,顯示出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需求急劇減少。外資的撤離亦是中國面臨的重大挑戰。數據顯示,2024年有超過150家跨國企業將部分或全部生產線轉移至東南亞,主要集中於電子零組件、紡織業和汽車製造領域。這波撤離浪潮使得中國的製造業失去大量訂單,失業率也隨之攀升。

對於中國來說,失業率的攀升,才是他們不可承受之重。尤其是中國近年的青年失業率持續攀升,2024年已突破20%的警戒線,成為國內社會穩定的一大隱患。如果出口市場無法恢復,中國製造業無法吸納新增的勞動力,這將進一步惡化社會壓力。對此,中國官方盡量迴避,但外資企業看得非常清楚。摩根史坦利的首席亞洲市場分析師就指出,「外資的撤離反映了國際對中國政治和經濟穩定性的擔憂。「美國商會在其2024年的年度報告中也指出,超過67%的受訪企業表示,對中國市場的長期不確定性感到憂慮。

應該說,雖然中國大外宣系統一再強調,中國人民具有強大的苦難忍受能力,「吃草也可以活」。但這應該僅僅是自我安慰的話術。導致中共需要盡快緩解中美貿易戰的,倒不一定是經濟上的衝擊本身,而是這樣的經濟衝擊可能導致的社會的不穩定。

如果中美雙方能夠達成部分協議,例如降低關稅或取消對高科技產品的限制,中國的製造業或許能獲得一絲喘息,特別是在出口和外資投資領域可能看到短期反彈。經濟的穩定,也會帶來社會的穩定。然而,從短期看,中美談判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從長遠來看,全球供應鏈已經部分完成轉移,中國要完全恢復過去的貿易優勢也並非易事。

總之,這場談判不僅是中美之間的博弈,更是中國在面對全球經濟重新洗牌時的一次重要考驗。能否突破僵局,將影響的,遠不止是中國的經濟成長。
(本文為《上報》獨家授權《看中國》,請勿任意轉載、抄襲。原文鏈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上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