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交易藝術」的典型體現:利用談判槓桿,直面問題根源,推動實質性改變。(圖片來源:Anna Moneymaker/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5月15日訊】(看中國記者路克編譯)近日,美國與中國雙雙宣布將大幅削減關稅,並在未來90天內逐步落實。此舉立刻贏得了財經媒體的廣泛好評,全球股市也隨之上漲。許多媒體爭相報導,稱這場長期打擊全球市場的貿易戰終於出現緩和跡象。
然而,在所有聚焦於關稅利好消息的同時,一個更深遠、卻幾乎被忽略的變化正在發生:美中雙方已悄然同意設立一個常設性的「貿易磋商機制」,將就貨幣政策、市場准入以及非關稅壁壘等核心結構問題展開持續對話。雖然這一機制聽上去帶有濃厚的官僚色彩,但它可能代表著近幾十年來最具潛力的全球經濟架構變革。
貿易失衡根源:貨幣體系的系統性缺陷
這一機制的誕生源自對美中貿易失衡的更深層次理解:問題不僅僅在於不平等協議或美國的消費習慣,而是根植於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結構性扭曲。
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現任主席斯蒂芬·米蘭(Stephen Millan)在2024年11月發布的41頁長報告《重組全球貿易體系用戶指南》中詳細闡述了這一觀點。他指出,以美元為核心的全球金融體系,使美國長期陷於貿易赤字,同時讓中國等順差國家消費不足、生產過剩。這些盈餘資金最終又通過購買美國國債等金融資產回流美國,進一步支撐美元匯率,卻削弱了美國的製造基礎。
米蘭稱這一現象為「特里芬世界」,借用了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的「特里芬難題」:當一國貨幣同時充當全球儲備貨幣時,該國將難以兼顧國內經濟穩定與全球金融責任。為滿足全球對安全資產的需求,美國不得不保持財政與貿易赤字;而順差國家則在體制性激勵下,繼續推行出口導向,迴避國內改革。
米蘭主張,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不是加稅這種粗放手段,而是進行結構性改革:調整匯率、削減過度儲備、並實現更平衡的資本流動。他的建議如今已被納入新設立的雙邊磋商平臺之中。
邁出重塑全球經濟秩序的第一步
雖然設立委員會的消息未成為主流頭條,但這一新機制的象徵意義不容低估。它預示著美中首次超越短期關稅工具,轉向結構性對話,試圖從根本上化解經濟失衡。
歷史告訴我們,若任由這種失衡持續不改,最終可能演變為地緣衝突。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賠款制度與僵化的匯率政策造成歐洲經濟陷入通縮,德國社會動盪加劇,最終釀成災難。而今天,中國正面臨房地產危機與經濟放緩,美國則受困於赤字擴大、工業空心化與政治撕裂。雙方都已難以繼續忽視問題的根源。
這正是該機制真正的價值所在。它不僅代表了對眼前貿易衝突的回應,更是承認了國際金融體系內部激勵機制的缺陷。對美國來說,這是一扇重塑平衡、振興製造業、減少對外依賴的機會之門。
儘管懷疑者可能將這一機制視為普通的外交論壇,但不可忽視的是,米蘭被任命為白宮最高經濟顧問,正顯示出其思想已滲透至決策核心。而他所提倡的制度性調整,也正好與該機制的議題範圍高度契合。
一個新的開端,而非終點
全球經濟秩序並不會一夜重構,這場調整也不會一蹴而就。但此番美中磋商機制的設立,無疑是一個新的開始——一項承認系統性扭曲、意圖進行深層改革的舉措。
美國不應滿足於關稅削減帶來的暫時勝利或市場反彈,而應藉此機會推動真正的制度性轉型。這是一次從表面交易走向結構重塑的重大躍遷。
在某種意義上,這正是川普(特朗普)「交易藝術」的典型體現:利用談判槓桿,直面問題根源,推動實質性改變。
雖然關稅降幅成為媒體焦點,但真正值得關注的是這個機制本身——若能充分發揮作用,它或將成為全球經濟新秩序的奠基平臺。
歸根結底,一個在國內經濟結構持續衰弱的美國,終將難以維繫其全球領導地位。而這項協議,為我們提供了改寫劇本的機會——而這,是一筆值得做的交易。
[本文譯自政策分析師坦維·拉特娜(Tanvi Ratna)發表在福克斯新聞網站的評論文章]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