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支持者在臺北總統府前參加大罷免集會。(圖片來源:I-HWA CHENG/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7月29日訊】你知道嗎,民主不是贏,而是「不屈」。民主從來不是為了讓勝利者登臺揮手,而是為了讓失敗者還能活著說話。我們沒有輸,因為我們還能說話。還能組織。還能讓彼此找到彼此。
7月26日,臺灣迎來史上最大規模的罷免動員。那是一場選票的戰役,也是一場主體性的起義。在看似保守的深藍選區,民間靠著空戰與陸戰、論述與情感、自發與群策,硬是打出一場逼近五五波的對決。這不是一場局部抗爭,而是一場深層政治動員的試煉場。
這場罷免,讓我們重新理解「政治」的真正意涵,不再是候選人之間的鬥爭,而是人民與制度之間的辯證:一個不再代表人民的國會,是否還值得信任?一個不斷吸納中國影子議程的立法院,是否還能說自己是臺灣民主的機關?
一場罷免的意義,不在成功與否
罷免是民主制度裡最困難的一項權利。根據憲法與《選罷法》,罷免案需先經提案、連署,再進入復決程序,其門檻遠高於提名選舉,且多數罷免案需在特定區域內進行。因此,它一方面是對權力者的問責機制,另一方面也是人民能否集體凝聚、實踐政治主體性的重要試煉。
這次罷免的目標對象皆為深藍地區立委──過往國民黨穩定盤根的地方,藍營組織綿密、地方頭人牢靠、宗教與利益結構深植。然而,罷免運動仍展現出驚人的對抗能量。這是臺灣公民社會邁入新階段的證明:由下而上的動員已不再是浪漫口號,而是逐漸內化為一種公民本能。
當人民相信自己的行動能對公共事務產生影響時,他們將不再是觀眾,而是參與者。而這場罷免的本質,正是數以萬計的臺灣人集體練習「成為民主主體」的過程。不是投票那天才是公民,而是從擬文、印傳單、報警、說服鄰居的每一刻,都是一種公民實踐。
民間的「鬆動結構」:臺灣民主的新肌理
在傳統政治學的理論裡,制度變遷往往來自「機構內部改革」或「政黨輪替」。但21世紀以來的民主發展,愈來愈多由「鬆動結構」所推動,也就是民間社會透過非正式組織、自主網路、數位協作等模式,建立對現有體制的平行路徑。
他們不是政黨、沒有官方經費,卻能調度志工、協調法務、產出素材、舉辦活動。他們運用群眾募資、自媒體發聲、地面部隊耕耘裡鄰,成功構筑出一個不依賴政黨卻更具信賴感的行動網路。
這正如政治社會學家查爾斯.蒂利(Charles Tilly)所說:「社會運動是對現存制度資源的再分配與重組。」換句話說,民間不是取代國會,而是在國會失能的時刻,提供一個替代性的政治空間。它們是民主的緩衝地帶,也是制度再生的子宮。
反中國滲透,是民主免疫的核心工程
更深一層來看,這場罷免其實是一場針對中國滲透的社會免疫演習。自2024年政黨輪替後,臺灣國會陷入「中國代理人治國」的危機。從強行通過國會改革法案、打壓言論自由,到刪除轉型正義預算、否決軍事防衛預算,一連串列徑皆顯示出:立法院不再是島內政黨之爭,而是對岸影響力的延伸舞臺。
我們不得不承認,「認知作戰」早已不是軍事術語,而是國會日常。罷免運動因此不僅僅是「對不適任立委的懲戒」,更是「對中國滲透代理人系統的一次突圍」。
民主制度下最大的風險,就是外部威權勢力透過內部代言人逐步侵蝕機制,使民主形式仍在、實質卻已淪陷。這正是當前臺灣最急迫的民主問題。
而這次罷免就是一次全民反滲透的演練。我們學會辨識:哪些議題是中國設定的話語陷阱、哪些媒體是假裝中立卻實際引導、哪些人物是手握國會權力卻背棄國家利益。
主體性的召喚:你是誰,你要守護什麼?
如果要給這場罷免運動一個哲學定位,那就是主體性的喚醒。不是「支持哪一黨」,而是「你願意為誰站出來」。
在深藍選區動員罷免,是在一個對你冷眼相看、甚至敵意四起的土地上,堅持說出不討喜的話。這不只是勇氣,更是主體性本身的顯現--我不是因為外在利益或社會期待,而是因為我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應該堅持的。
當一種壓迫性意識形態呼喚你、將你套入其敘事框架時,你是否能夠拒絕回應,並建立自己的主體位置?罷團就是這群拒絕對權力說「是」的人民。他們不接受「你就是要聽中國的」、「你沒辦法改變什麼」這類消極呼喚。他們選擇反問:如果不試,我們怎麼知道不能改變?
這是一種主體性的生成過程,也是一場「集體覺醒」。主體性不是學者的辯證詞,它存在於一雙雙在烈日下遞出罷免書的手裡,在你發現母親其實也反對打人立委時的沉默裡,在每一場社區座談會、每一次LINE群組的長輩回應中一點點累積。
這不是結束,而是公民社會的啟動鍵
罷免沒有過門檻,許多人失落。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已經開啟了民主的「再生機制」。
這不是一次選舉,而是一次制度之下的社會實驗。我們知道了:沒有政黨也可以動員;沒有資源也可以設計論述;沒有主流媒體也可以讓世界聽到我們。
未來的臺灣,將會面對更多類似的狀況。中國不會停止滲透,政黨不會永遠站在人民這邊,國會也不會自動對準正義。而這次罷免,就是我們第一次,實際練習當自己的主權者。
結語:我們沒有輸贏,因為我們還在走
我們沒有輸贏。不是因為嘴硬,而是因為我們還在走。政治不是一場比賽,而是一條漫長的抵抗之路。你只要還在行進,就沒有輸。
這場罷免讓我們看清這個國家的裂縫:制度的、倫理的、情感的。但更重要的是,它也讓我們看到補丁:志工的臉、街上的燈、每一張手寫的罷免書。
臺灣不是完美的國家。但它是一個還願意修補的人之國。我們不會逃,不會讓立法院變成「中共支部」,不會讓那張寫著「民主自由」的選票被折斷成中華民族的夢囈。
我愛這個多山的小島。因為它痛過,也努力站起來過。罷免只是起點。我們,會一直走下去。
(本文為《上報》授權《看中國》轉載。原文鏈接)
来源:上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