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主的清零式終結(圖)

作者:劉哲廷 發表:2025-07-09 08:2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香港
2024年7月1日,香港維多利亞港迎來香港回歸中國27週年,警方在維港巡邏。(圖片來源:PETER PARKS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7月9日訊】他們一個一個消失。不是被槍決、不是被秘密關押、不是像冷戰時期的匈牙利異議者那樣在夜裡被拖走,而是在陽光底下、在按部就班的法律框架裡,被一套語言、一種制度,名正言順地「清零」。今年六月的最後一個週末,香港社會民主連線宣布解散,結束長達十九年的政治生命。一切如同一場審慎又不露痕跡的淨空作業,手術刀鋒利而乾淨,血幾乎不流。

這不是一場意外,也不是一場戰爭,這是一場工程。

2020年6月30日,「港區國安法」落地,香港進入新紀元。不是邁向未來的紀元,而是往過去回溯的紀元--向一種無民主傳統、無制度制衡、無政治寬容的政體回歸。社會民主連線的解散,讓這段歷程畫上不會有結局的句點。因為解散的不是一個政黨,而是一整套價值體系,一個曾經相信可以在中國統治下維持不同意見、容納抗爭與妥協的幻像。

語言的死亡與制度的喪禮

「清零」是一個充滿技術感的詞彙,在防疫期間,它代表病毒的徹底清除;而在政治語境裡,它是一種更徹底的刪除,是將異議從存在的可能性本身移除。在中國治理的術語中,「零容忍」是對「不穩定因素」的回應,是對制度不服從者的終極威脅。「港區國安法」不僅帶來法律層面的懲罰,也塑造了語言的懼意,將「自由」、「抗爭」、「選舉」、「普選」等詞彙慢慢變成過時或危險的代名詞。

香港人開始知道,說錯話不只會失業,更可能失去自由;組織政黨不再是一種權利,而是一種風險。這場變化來得悄然,卻是計算過的--不是一刀劈下,而是一頁一頁翻過,直到人們發現,書已經寫完,他們的名字不在其中。

社民連:一種理想的告別式

社會民主連線不是香港最大的政黨,卻是一個最難被馴化的政黨。它代表街頭政治、社會運動、底層抗爭的精神。它從未想做主流,也從未想迎合權力。它的存在,是一種持續的叛逆,一種制度內部的雜訊。也正因如此,它成為最後一批被「處理」的對象。當其他政黨選擇轉型、沉默或自保時,社民連仍站在街頭舉牌、在法院外聲援政治犯、在議會被趕出場。它的存在像一根刺,提醒香港這個城市曾經是活的,曾經允許不同的聲音、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夢。

如今,這根刺被拔除。

主席陳寶瑩說:「這是沒辦法之下的唯一選擇。」她無需解釋太多,所有人都懂:國安法不需要用力,它的力量來自於「看不見」。不需審判、不需聲討,它讓每個人自己評估風險,自行沉默。於是,社民連告別的,不只是組織形式,而是一整種政治倫理--相信能為社會發聲,相信政治是參與,不只是服從。

泛民的黃昏與中港未來

從2019年「反送中」運動高潮,到2020年國安法上路,再到2021年香港立法會「完善選舉制度」徹底鏟除反對派席次,短短几年,香港完成了「軟性政變」。這不是由坦克開進立法會完成的改變,而是由一份法律、幾起起訴、幾次選舉改革,穩穩定定地「清零」整個泛民政治生態系。從香港眾志、民主動力、民陣、支聯會、到今天的社民連,這一串串解散名單,是時代的哀歌,是信仰的墳場。

而這一切,不會有紀念日。也不會有銅像。只有一個個空洞的黨部、一張張過時的選舉海報、幾段漸漸消失的記錄片片段。這不是歷史的結果,而是歷史的中斷。

轉型的幻覺與終結的現實

北京政府及其在港代理人會說:這是必要的穩定,是為了未來的發展,是要讓香港「去政治化」以聚焦經濟。但一個無法自由辯論的城市,能有什麼樣的未來?當每個人說話都要先確認「這是否安全」,這樣的社會已不再是開放的公共空間,而是訓練有素的劇場,每句台詞都在監督下排練完成。

許多人以為,香港的轉型會帶來「更中國化的香港」;但事實是,它帶來的是「無香港的中國」。那個具有歷史厚度、市民意識、法治傳統、新聞自由的香港,在這場政治工程中,被一層層剝離,剩下的只是空殼--仍有高樓、仍有金融活動、仍有消費能力,但再無公共論述的廣場,再無對制度的想像力。

為何我們仍然要記得?

有些人會說,既然香港已無退路,那就應該接受現實,與新的政治秩序共處。這種說法聽起來理性,但實際上是對歷史的背叛。忘記社民連,不會讓香港更穩定;遺忘民主黨,不會讓中國更強大。這些政黨的存在與消失,不只是香港內部的問題,而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整個華人世界如何理解政治、參與社會,以及如何面對權力的暴力與誘惑。

每一個在極權底下的社會,都需要記憶。記住那些不合時宜的名字,那些曾在困境中選擇堅持的人,記住他們不是為了勝利,而是為了不讓我們習慣投降。社民連的解散,是歷史的傷口,我們無法治癒,但我們能選擇不讓它結痂。

臺灣的當下,是香港的前車

臺灣人不該冷眼旁觀。當香港的民主被逐步清零,臺灣也正面臨另一場政治想像的挑戰反對黨仿照中共治理模式,攻擊制度、癱瘓國會、以「民意」之名行反民主之實。這不是一個偶然的巧合,而是一種治理學的輸出。當中共不再只輸出經濟利益,而是輸出統治邏輯時,臺灣應該看清,那些在香港發生的「制度性死亡」,遲早會被某些人視為可複製的模板。

當立法院中有人可以無視程序與民意,任意否決預算、操弄輿論,當媒體不再追問真相而是製造聲浪,我們正在悄悄地走向「港區式治理」。民主不是一個坐標,而是一種持續行動。今天我們悼念香港,不是為了哀悼一個地區的命運,而是為了警惕自己的未來。

總結:有些政黨雖死猶生

社民連已解散,但它不會從歷史中抹去。它代表一種難以被歸類的政治,一種不肯讓步的倫理,一種相信小人物也有發言權的固執信念。在這個世界日益服從權力、追求效率、排斥異議的年代,社民連的滅亡像一場靜默的暴風雨,洗去一座城市曾經的靈魂。

也許幾十年後,香港會再度開放;也許社民連的名字會在歷史課本中出現。但不論未來如何,我們都要記住:曾經有人不願妥協,即使知道輸的機率極高。這樣的人,這樣的政黨,不該只是新聞裡一則逝去的記錄,而應是我們繼續堅持的理由。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