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因久坐辦公室或勞累過度使用買痠痛貼布應急。(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臺灣一名60歲婦人,因肩頸長期痠痛,自行大量使用痠痛貼布,一次甚至同時貼上六片。日前她在浴室突然暈倒,並解出黑便,送醫後確診為胃潰瘍合併出血。雖然經治療後順利出院,但這個案例提醒大眾,外用藥並非絕對安全,若使用不當仍可能引發嚴重副作用。
外用藥不是零風險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因久坐辦公室、勞累過度或運動受傷,會先買痠痛貼布應急。貼布包裝上雖然標示「外用」,但實際上,藥效會透過皮膚滲入血液循環。如果使用過量或時間過長,藥物在體內累積,就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除了局部紅腫、過敏,還可能發展成胃出血、腎功能受損,甚至危及生命。許多民眾往往等到身體發出強烈警訊時,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使用習慣中的隱藏陷阱
許多人以為痠痛貼布只是「貼著止痛」,其實裡面隱藏不少陷阱。像是在洗澡後、運動後或待在高溫環境中,皮膚毛細孔張開,會大幅提升藥效吸收率,增加中毒風險。再者,不少人習慣一次貼好幾片,甚至整晚貼著睡覺,但貼布建議單片使用時間不超過6至8小時,長時間或大面積使用,往往是副作用的主要來源。專家也提醒,年長者、曾有胃潰瘍或出血病史的病人,以及孕婦與兒童,對藥物耐受性都較低,更需要謹慎。
如何安全使用?
痠痛貼布並非完全不能用,而是必須掌握正確原則。
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選購非處方痠痛貼布前,應諮詢醫師或藥師並告知自身及用藥狀況。使用上必須依照指示,並避免大範圍或長時間使用,每次至多貼6小時,且要避開黏膜、傷口或皮膚損傷處。另需注意,黏貼處不宜用繃帶加壓緊貼,也不應靠近熱源。如果在黏貼處出現疼痛、腫脹或起水泡,務必小心撕下貼布並儘速就醫。
許多常誤認「外用藥較安全」,但高頻率使用仍可能導致系統性中毒。(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疼痛是身體的警訊
痠痛貼布雖能暫時緩解不適,但並不能治本。疼痛往往是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可能來自肌肉拉傷、神經壓迫,甚至是關節或內臟疾病。若只是依賴止痛貼布或藥膏,可能掩蓋掉真正的病因,延誤治療時機。這次的案例,婦人原以為只是肩頸痠痛,卻因過度依賴貼布,差點釀成重症。其實反覆貼藥膏,不如盡早就醫,找出真正的疼痛來源,才能從根本上守護健康。下一次當你伸手去拿痠痛貼布時,不妨先停下來想一想:這個痠痛,是該貼藥,還是該看醫生了呢?
在快速步調的生活中,許多人習慣用「方便」的方式解決小毛病。然而,便利有時也潛藏風險。痠痛貼布並非萬能止痛藥,更不是長期解決之道。平日在使用時,不僅要留意劑量與時間,更要懂得傾聽身體訊號。真正的健康,來自正確面對問題,而不是用貼布一貼就「當沒事」。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