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屆諾貝尓經濟學獎得主解碼中國經濟問題(圖)


2025年10月13日,美國以色列籍教授喬爾‧莫基爾在伊利諾州埃文斯頓西北大學舉行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記者會上致詞。諾貝爾經濟學獎於週一頒發給美藉以色列人喬爾.莫基爾、法國學者菲利普.阿吉翁和加拿大學者彼得.豪伊特,以表彰他們在科技對持續經濟成長影響方面的貢獻
2025年10月13日,美國以色列籍教授喬爾‧莫基爾在伊利諾州埃文斯頓西北大學舉行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記者會上致詞。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給美藉以色列人喬爾.莫基爾、法國學者菲利普.阿吉翁和加拿大學者彼得.豪伊特,以表彰他們在科技對持續經濟成長影響方面的貢獻。(OCTAVIO JONES/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0月16日訊】(看中國記者李亭綜合報導)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花落三位經濟學家,分別是美國西北大學教授喬爾.莫基爾(Joel Mokyr)及其兩位合作者。三人憑對「增長文化」理論的開創性貢獻而獲此殊榮。這一理論不僅揭示了西方近300年持續繁榮的秘密,還為理解當今中國經濟的困境提供了深刻啟發。無獨有偶,上一屆(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達倫.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及其合作者也分析了制度與經濟增長的關係。

阿西莫格魯在多篇著作中直指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認為其「從頭開始腐爛」,即高層集權化導致創新乏力、經濟活力衰退。此外,經濟學家許成鋼(Chenggang Xu)在近期著作中提出極權主義傳統是導致經濟停滯的「基因」缺陷。這些觀點與莫基爾的理論交織成網,解碼中國經濟從奇蹟到困境的轉變。

增長文化的核心:開放競爭與有用知識

莫基爾在其代表作《增長的文化:現代經濟的起源》(A Culture of Growth:The Origins of the Modern Economy)中指出,經濟增長並非單純依賴資源或政策,而是根植於一種獨特的「增長文化」。這種文化孕育於16至18世紀的歐洲,標誌著人類從停滯向持續繁榮的躍遷。其兩大支柱是:第一,開放競爭的思想市場;第二,追求「有用知識」的共識。

在莫基爾看來,歐洲當時的「文化共和國」(Republic of Letters)是一個跨越國界的知識精英網路。政治上的四分五裂——上百個王國、公國相互競爭——反而成為思想自由的保護傘。沒有單一皇權能壟斷真理,異端觀點得以生存並壯大。知識份子如牛頓、萊布尼茨可以自由流動,挑戰權威,推動科學革命。印刷術的普及進一步放大這一效應,書籍和信件將新知傳播至大陸各地。

第二支柱強調知識的實用性。歐洲精英不再滿足於抽象哲思,而是將理性觀察、實驗應用於實踐。牛頓的力學原理迅速轉化為工程創新,化學進步推動紡織業革新。理論與工匠的聯姻,為工業革命鋪平道路。這是一種向前看的文化,鼓勵探索未知,改善人類生活。

莫基爾的研究解答了著名的「李約瑟難題」:為何古代中國發明火藥、造紙、印刷術,卻未引發工業革命?答案在於文化生態的差異。中國的大一統帝國雖在穩定和大型工程上高效,但思想市場被皇權壟斷。知識的唯一「買家」是官僚體系,異見被視為威脅。崇古抑今的文化導向,讓社會向後看,而不是向前探索。

這一理論與阿西莫格魯的觀點高度契合。阿西莫格魯在2022年文章《中國經濟正從頭腐爛》(China's Economy Is Rotting from the Head)中指出,中國當前的集權化正重蹈歷史覆轍。習近平的權力鞏固雖短期穩定,但扼殺了創新。阿西莫格魯強調,制度決定經濟增長:包容性制度(如開放市場)促進繁榮,而攫取性制度(如集權壟斷)導致停滯。中國從1978年後的包容性轉向,正逐步逆轉為攫取性,導致經濟「從頭腐爛」——高層決策失誤擴散至整個體系。

許成鋼則從制度基因角度深化解讀。在其書中,他將中國經濟比作蘇聯的鏡像:表面高速增長掩蓋制度缺陷。許成鋼指出,中國極權主義源於秦漢大一統傳統,這種「基因」導致資源配置扭曲。過去千年,中國經濟多次繁榮後陷入停滯,如宋明時期的技術領先卻未工業化。許成鋼警告,中國已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若不改革制度,長期停滯不可避免。他在斯坦福中心演講中強調,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並非週期性,而是制度性:極權控制抑制民營活力,導致創新乏力。

中國歷史的常態:停滯文化與科舉陷阱

莫基爾理論的核心在於對比西方增長文化和中國停滯文化。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結構雖維護疆域穩定,但扼殺了思想競爭。皇權作為知識壟斷者,通過科舉制度篩選人才,確保忠誠而非創新。

17世紀,歐洲發明微積分、萬有引力時,中國精英忙於科舉內卷。印刷術在中國主要用於印製考試資料,強化思想統一,而非解放思維。這導致中國科技停滯,工業革命旁落。莫基爾認為,這種文化決定了長期停滯:短暫繁榮後,體系僵化。

阿西莫格魯認為當代中國由黨領導一切,抑制民營創新。2024年諾獎表彰的制度理論,直接應用於中國:缺乏包容性制度,經濟將從高速轉向停滯。

許成鋼在《制度基因》一書中追溯,中國制度的「基因」源於秦始皇的中央集權,這種基因在現代演變為「地區競爭式極權主義」——地方官員競爭GDP,但受中央控制。許成鋼指出,這導致資源錯配:短期增長(如基礎設施狂飆)後,債務堆積、產能過剩。2023年,他分析中國GDP增長數據,質疑官方5.5%數據,估算實際接近零,原因在於制度抑制消費和創新。許成鋼強調,中國經濟奇蹟依賴外部開放,但內部極權基因注定其不可持續。

改革開放:歷史曇花一現的例外

過去40年,中國GDP從1978年的3679億元飆升至2024年的逾120萬億元,幾億人脫貧。這被譽為「中國奇蹟」,但莫基爾理論視之為例外,而非常態。改革開放並非創造新文化,而是有限模仿西方增長文化:放鬆管制、引入市場競爭、允許思想解凍。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口號下,西方觀念如私有產權、市場效率湧入。民營企業如阿里巴巴、騰訊在管控滯後中野蠻生長。馬雲、馬化騰憑藉企業家精神,結合本土需求與西方模式,創造奇蹟。這體現了莫基爾的「有用知識」:實踐導向的創新。

然而,這一例外脆弱。莫基爾指出,增長文化需本土土壤,中國缺乏開放社會,政治干預從未停止。2012年後,極權回歸:黨領導一切,思想市場壓縮。公共知識份子、律師、記者遭打壓,自我糾錯能力喪失。

阿西莫格魯尖銳批評:習近平時代,中國經濟「從頭腐爛」。權力集中導致決策失誤,如清零防疫破壞供應鏈。阿西莫格魯在2025年訪談中稱,中國投資創新領域(如AI)雖增長,但缺乏包容制度,難以持續。2024諾獎理論預測:若不改革,中國將如蘇聯般衰落。

許成鋼補充,中國奇蹟源於「制度實驗」:鄧小平時代允許地方競爭,激發活力。但極權基因復甦:2020年後,中央強化控制,導致民營信心崩塌。許成鋼在哈佛講座中警告,中國已現停滯跡象,如青年失業率超20%、消費萎靡。制度基因決定,改革開放是「特定歷史條件產物」,持久不了。

當前困境:結構性轉向與新科舉

當下,中國經濟面臨多重危機:房地產崩盤(如恆大債務逾2萬億元)、地方債超60萬億元、青年失業率創記錄、消費持續低迷。政府刺激(如2024年5萬億元專項債)未見成效,增長乏力。

莫基爾理論解釋:這是停滯文化的回歸。思想壟斷下,經濟脫離市場邏輯。阿西莫格魯指出,集權抑制創新:民營企業被迫「政治安全」優先,創新衰退。許成鋼分析,制度導致資源錯配:國家補貼「新三樣」(光伏、電池、電動車),產能過剩達數倍需求。

這便是「新科舉」:政府欽點戰略產業(如晶元、AI),巨額補貼吸引人才資本。但如舊科舉,它鼓勵追逐政策紅利,而非市場需求。結果:內卷競爭、惡性降價。新能源汽車產能規劃超全球需求兩倍,國內市場飽和,只能低價傾銷。

出口是最後亮點:2024年中國出口額超3.5萬億美元。但依賴西方開放市場,而中國行為破壞規則。莫基爾警告,低價傾銷侵蝕增長文化。美國加征關稅(電動車100%)、歐盟反補貼調查,正關閉大門。阿西莫格魯稱,這暴露中國模式缺陷:依賴外部,無法內生增長。許成鋼預測,當出口引擎熄火,中國將陷無路可走困境。

未來展望:避免停滯的路徑

綜合三位經濟學家的觀點,中國需培育增長文化,改革制度。開放思想市場、保護民營創新、減少極權干預,方能逃脫停滯宿命。否則,短暫繁榮後,長期停滯不可避免。

歷史的教訓很深刻,如宋明繁榮後衰落,蘇聯高速後崩盤,中國若不反思,2025年後經濟或持續下行。

總之,增長文化決定國運。中國經濟困境非週期,而是結構性問題。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