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1日,自民党總裁高市早苗當選為新任首相。(圖片來源: Tomohiro Ohsumi/Getty Images)
日本政壇近來最震撼的現象,莫過於「高市旋風」。根據朝日新聞最新民調,高市早苗內閣支持率高達68%,這個數字若出自產經新聞尚可理解,但來自朝日卻令人側目。日經新聞報導為74%,產經新聞更是高達75%。換言之,即使取最低值,也已超越歷代多數內閣,甚至高於安倍晉三在兩次執政初期的高點。
對日本而言,這是一種罕見的「政治熱潮」,在長年冷淡的政治氛圍中,民眾第一次對首相懷有如此強烈的好感與期待。
超越數字的「國民情緒回暖」
從政治學角度看,支持率不僅是「滿意度指標」,更是社會心理的映照。當朝日、日經、產經三家政治立場迥異的媒體同時給出高評價,意味著高市早苗已暫時跨越了日本政治長期以來的「黨派分裂」與「媒體撕裂」。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29歲以下的年輕族群支持率超過90%。這在日本民調史上幾乎前所未見。
在X上,「#サナ活」(Sana活動)、「#Sana愛用化妝品」、「#Sana今日のランチ」等標籤爆紅。她不再只是政治人物,而成為一種「生活文化現象」。
這股「Sana熱」甚至帶有偶像化特徵:年輕男性形容她與川普會晤時「太可愛」、「心都融化了」;女性則稱她「像姐姐一樣堅強又優雅」。政治人物被粉絲文化化,這在日本前所未見,也說明民眾對「真誠、自然、不造作」的政治表達產生了強烈渴望。
從「男人政治」到「Sana時代」
長期以來,日本政治被視為「老人俱樂部」。自民黨派系主導的封閉體系,使政治與社會脫節。高市早苗的崛起,正好劃出一道分水嶺。
她出身奈良,並非政治世家,也非「派系養成」的天之驕女,而是靠著專業與韌性,一步步闖進權力核心。這樣的背景,使她天然具備「挑戰者」形象——在一個保守、階層固化的體系中,她的成功本身就象徵著結構鬆動。
對年輕世代而言,高市並不只是首相,而是一種「可能性」。她愛搖滾、懂汽車、用社群媒體與民眾互動、會自嘲壓力、會分享日常這種,「有血有肉」的領導者,讓冷冰冰的政治重新變得可親。
「高市跳躍」 從嚴肅到可愛的力量
上任僅一週,美國前總統川普便閃電訪日。兩人同登美軍「喬治.華盛頓號」航空母艦時,高市早苗開心地舉起手、輕跳了幾下——這個自然反應,被媒體稱為「高市跳躍」。
這一幕成為外交與形象的雙重奇蹟。
在過去的日本政治中,嚴肅與距離是「權威的象徵」;但高市卻用一個自然的微笑、一個不經意的動作,打破了權威的冰牆。正如美國媒體評論:「她讓政治重新長出了表情。」
川普之後在社交平臺盛讚她是「亞洲最有活力的領導人之一」。這種跨國認可,使高市不再只是日本現象,而是亞洲政治文化轉型的象徵——柔性與堅毅並存、禮儀與活力共融。
結束聯立日本政治的「熟年離婚」
高市內閣成立後最受矚目的政治決斷之一,就是自民黨與公明黨「和平分手」。
令人驚訝的是,超過七成自民支持者、七成公明支持者都認為「分得好」。
這樣的「雙贏離婚」堪稱日本政壇罕見。
兩黨聯立26年,理念早已南轅北轍。對自民而言,公明黨的票成為「選舉人工呼吸器」;對公明而言,與自民合作雖能確保席位,卻喪失獨立性。如今分手,反而讓雙方都鬆一口氣。
正如一位評論家諷刺地說:「沒有公明票就落選的自民候選人,落選才是正確的。」
這句話一針見血,政治應是魅力與民意的競技場,而非票數機械的拼湊。
從「依存政治」到「責任政治」
自民與公明的分手,也意味著日本政局正在向「責任政治」轉型。
過去的「互相依存」是穩定的代名詞,但也掩蓋了政治的腐朽與保守。如今分開,短期或有陣痛,卻可能開啟政黨自我革新的契機。
自民若能藉此尋回政策魅力,公明也能重塑宗教政黨的社會價值,那麼這場分手將成為日本政治的新起點。
有趣的是,取代公明的新夥伴,或將是「日本維新會」——這也象徵著政治版圖從宗教依附轉向改革主義的世代更替。
從「Sana現象」到「新日本的覺醒」
高市早苗現象,不僅是首位女性首相的歷史意義,更是一場「民意文化的重啟」。
她的高支持率並非來自政策技術,而來自民眾對「真實、勇氣與優雅」的渴望。
她讓日本社會在長期的政治倦怠後,再次感受到「希望可以是可愛的、領袖可以是有人味的」。
日本的問題從來不只是經濟或外交,而是「信任」與「想像力」的匱乏。
高市早苗的崛起,也許正說明:當政治重新與人民對話,當領導者願意展現人性,日本就能從冰封的現實中,走向新的春天。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