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杜牧的《清明》作为清明节诗歌的经典之作,几乎无人不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从唐玄宗起将寒食节扫墓定为当时“五礼”之一。老百姓又把扫墓延长到清明节。所以,祭扫坟墓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民间礼俗活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唐诗,就是描写当时清明的场景。
杜牧的《清明》与众不同的是,描绘了清明时节春雨中的所见所感,色彩淡雅,意境凄清,历来被世人广为传颂。特别出彩的是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将读者带入一个与清明哀伤氛围截然不同的鲜明生动的境界。天真活泼的牧童“遥指”一个可爱的举动,永远印刻在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中。
不过,此诗仅止于在细雨蒙蒙的清明时节,诗人对扫墓的一凡感受和借酒消愁的情绪吗?其实,杜牧的《清明》还有更深内涵。
全诗仅二十八个字,前半有低迷哀婉的三个字“欲断魂”,后半有代表清丽快乐三个字“杏花村”,前后对比鲜明,先抑后扬,这种意境美带给人想像的空间,同时也寓意著作者的人生哲学观。
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看中国合成图)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显赫世家,祖父杜佑曾撰写《通典》,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杜牧自幼聪慧,二十五岁便考中进士。然而,因为性格耿直,不善于迎合权贵,他屡遭贬谪。
虽然仕途坎坷,杜牧在文学上成就斐然。他的诗作风格俊逸,既有深情婉约的怀古诗,亦有充满人生哲思的作品。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在晚唐诗坛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但少有人知的是,这位风流才子内心深处一直怀有一个愿望——寻仙问道。他曾遍访名山大川,也曾寒山求仙,希望能得道,解脱世俗,却最终无法摆脱,只能将这份遗憾寄讬于诗文之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句透出,湿冷春雨中的惆怅,更是一种对人生的无奈之情。而“欲断魂”三字道出了是对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
清明节,是平时奔忙在红尘中的人们一个直面生死的特殊时刻。这一天,人们祭扫墓地,缅怀逝者,生者与亡者之间进行精神往来。《道藏》中记载:“清明之时,天地气交,幽明路通,是为生死往来之际。”就是说,清明时节恰是阴阳交替、生死之门微启的特殊时空。
杜牧选择以清明为诗题,巧妙地利用了这一与生死直接相关的时间节点,暗示了想要突破生死无常,追求永恒生命的深层意图。这才是《清明》的高妙之处。
诗人本人有参加扫墓活动吗?他似乎并不在路上行人的行列之中,他将目光转向了“酒家”和“杏花村”,这一反常之处正是诗歌导向深层含义的关键所在。
前面的“欲断魂”三字,正好提及了精神和肉体的分别,这不是消极的悲伤,恰是积极寻求超越生死的每个修行者必要的一环。好,那么怎么办呢?诗人想要寻求解脱生死之束缚,接着问了一句“欲问酒家何处有?”清明祭祖的仪式中,酒作为祭品象征着生者对亡者之敬,“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却将祭祖之酒,巧妙转化为寻求解脱生死的仙道之酒。本来在道家看来,“金液还丹”、“玉液琼浆”等仙酒就是在修行中不可或缺的。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曾看到道士真人的话说:饮此酒者,形神俱妙,超离生死⋯⋯诸如此类。古语:“问酒得真诀,求道得真传。”就是这么来的。
于是顺理成章,“杏花村”作为诗的终点,在这一解读下呈现出惊人的深度。它实际上象征着超越生死轮回的理想境界。古人心目中,仙境为花木常青、超越四季更替的永恒空间。而一季一春的杏花如果能“常开不谢”,不正是长生不死的隐喻吗?那么谁来指向呢?为什么不是凭空出现一位神仙高人而出现一个天真无邪的牧童呢?
天真无邪的牧童。(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牧童形象一个是代表“返本归真”,另外,“牧童”很可能并非指普通村民小童。在《列仙传》中,一些隐居山林的仙人化身为牧童的形象引导有缘人,他们外表朴素但内心玄远,不能从外表上简单认为他们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这是玄机的可贵之处,人人都能一看便知珍贵,也就不是玄机了。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千古名句,揭示的是一个惊人真相:看似普通的牧童实为仙人指引,引导求道者前往一个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境界——那个杏花盛开的仙境,要想达到那里,人就得返本归真。所以,“遥指”意思是,仙境令人心驰神往,但古往今来没有几人能达到。
仙境令人心驰神往,但古往今来没有几人能达到。(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清明》这首看似简单的七言绝句,极可能暗藏着杜牧精神追求的不为外道的表达。从这个角度解读的话,这首朗朗上口的小诗具有了更为深邃的内涵和意义,它或许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晚唐诗人精神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杏花村”,那个灿烂而神秘的世界。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期,政治局势已趋于动荡,不少文人从政治抱负转向内在的精神追求。“诗情十之八九幻乎道”,意即大部分卓越的文学作品和诗歌创作都蕴含着对佛道的体悟。杜牧作为晚唐的重要诗人,其作品中深藏求仙问道的元素也就不足为奇了。实际上这样的诗作在他的《樊川诗集》中比比可见,这里就不细说了。
来源:看中国专栏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