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斯卡線是地表上令人歎為觀止的巨大遺跡。(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納斯卡原本只是秘魯伊卡省東南部的一個默默無聞的小鎮,直到1939年,美國考古學家保羅·柯索克(Paul Kosok)乘坐飛機飛越塞羅斯草原上空時意外發現這片壯觀的地景:納斯卡線(Nazca Lines)。從空中俯瞰,大地上竟然刻畫著各種巨大的圖案——梯形、螺旋形、鋸齒形、蜂鳥、蜘蛛、蜂鳥、貓咪。
關於這些圖案的規模令人震撼,直線筆直穿越懸崖與峽谷間數公里後未偏離方向,其中最長的可達30英里,而動物形態的大小則介於50英尺到1200英尺,這個長度相當於一座帝國大廈的高度。這些神秘的線條其實是一種「地面雕刻」,是透過移除地表的岩石與泥土,形成淺色的圖案。長年覆蓋沙漠的岩石因時間的氧化與風化才呈現深鐵鏽色,而當最上層12至15英吋的岩石被清除後,底下明亮的沙子就會顯現出來,形成強烈的對比。由於當地幾乎沒有強風、雨水和其他自然侵蝕,這些線條才得以保存500到2000年之久。
納斯卡線條的謎團:曆法、儀式還是外星文明?
納斯卡線條自被發現以來,已困惑學界超過80年。納斯卡線條有何用途?是不是可能與外星文明有關?誰畫了這些線條?考古學家普遍認為,這些線條是納斯卡人所創作的,他們大約在公元1年至700年之間在這片土地上繁榮發展。只是這些問題至今沒有確切答案,使納斯卡線條成為考古界最令人著迷的謎團之一。
1941年6月22日,美國考古學家保羅·柯索(Paul Kosok)站在一條線的起點觀察這些刻畫在地面的圖案,當他抬起頭時,驚訝地發現夕陽正好與線條對齊,而這天剛好是冬至的第二天。這讓他認為,這些線條可能與天文曆法有關,他把整片310平方英里的沙漠比喻為 「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學書籍」。
繼保羅·柯索後,德國考古學家瑪麗亞·賴歇(Maria Reiche)接手了對納斯卡線條的研究,而這一研究就是40年,她跟保羅·柯索的想法一樣,認為這些圖案可能是種天文曆法系統,並為此提出許多理論。她不僅專心研究,還積極保護這片遺址,甚至乾脆搬到沙漠邊上的小屋住了下來,以防遊客不小心破壞這些珍貴的線條。她的努力讓她贏得了「線條女士」的稱號,並在1974年獲得國家地理獎。
國家地理探險家約翰·萊因哈特(Johan Reinhard)在他的書《納斯卡線條:其起源和意義的新視角》中提出不一樣的見解,他認為這些線條可能與宗教儀式有關,而不是單純的天文曆法。他說,大多數線條的走向並沒有指向特定的地理或天文位置,而是指向人們舉行儀式的地方,所以推測這些儀式可能與祈求降雨或促進農作物生長有關。萊因哈特還發現納斯卡線條中的螺旋設計與動物圖案,與秘魯其他古文明的遺址有相似之處。譬如蜘蛛可能象徵降雨;蜂鳥可能與生育有關;猴子則與水資源豐富的亞馬遜地區有聯繫。
近年來,人們對納斯卡線條的探索從未停歇,日本山形大學的考古學家酒井正人也投入了大量時間來破解納斯卡線條的謎團。他研究這些地畫已經30年,發現這些線條比大家想像的還要多許多。2023年9月,他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指出他的團隊在短短六個月內發現了303幅全新的地畫,幾乎是2020年已知數量的兩倍。
這些線條的真正目的仍然沒有明確答案,但透過考古學以及科技的進步,科學家對納斯卡線條的理解正在不斷加深,也許未來我們能夠更接近解開這個千年謎團的真相。
責任編輯:築林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kzgd/ad/kzgmembership-20210704_728.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