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旒為禮冠中最貴重者。(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王維的這首詩描寫了古代上朝的情景,為什麼這裡冕旒代指皇帝?原來,古代皇帝在上朝的時候,都會戴冕冠,上面是平板且前後有一排排的垂珠,隨皇帝的頭擺動而搖晃著,那就是冕旒,為什麼皇帝的冕冠上前後要有垂珠呢?
明朝定陵出土十二旒冕冠。(圖片來源: 公有領域)
皇帝冠冕上的這一排排垂珠的官方名稱,叫做「旒」,置於冠冕之上,則稱為「冕旒」,這種帽子是古代中國禮冠之一種。相傳,冕制起於黃帝,至周代時始完備。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參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為禮冠中最貴重者。
古人對於服飾有一定的規定,並不是憑空隨意制定。如《續漢書.輿服志》上載︰「……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以五採章施於五色作服。」所以古人是仰觀天象,俯觀地之法,尊崇天地德澤,效法大自然的華美紋飾,才制訂服章規制,並區分爵祿位階、尊卑貴賤。
冕服是帝王和百官最為隆重正式的禮服,通常在祭祀時穿著。冕服包括冕冠、冕服、鞋子。冕冠,簡稱為冕,是指古代大夫以上的王侯所戴的禮帽。如《說文》記載︰「冕,大夫以上冠也。」
冕冠是由冕版、冕旒、笄、延、武、充耳等組成,這些物件都含有深意。皇帝的冕頂部覆蓋的長形木板,稱為冕版。冕版又稱為「延」,用細緻的布帛包裹,板形前圓後方、前低後高。前圓後方象徵天圓地方,有天子是奉上天旨意來治理天下之意;而前低後高,呈前俯之狀,象徵皇帝有謙恭的美德,能傾聽民意,關懷天下百姓,這也是「冕」字的本意。冕版的中間橫著一條紅帶,代表天河,稱為天河帶。
冕版的前後各有垂珠,稱為冕旒。旒的數量也有講究,帝王為九,加上天地人,為玉珠12串,玉珠的料必須是白玉,代表帝王地位。《禮記.玉藻》上載︰「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孔穎達.疏:「天子玉藻者,藻,謂雜採之絲繩,以貫於玉,以玉飾藻,故雲玉藻也。」意思是說,「藻」是由五彩絲線編織而成,藻上穿以數顆珠玉,一串珠玉即為一旒,所以旒又稱為「玉藻」。天子的垂珠有十二旒,諸侯以下依官職等級遞減。諸侯的是九串,上大夫為七串等等。如《字彙.冂部》上載:「古者諸侯、大夫皆有冕,但以旒之多寡別耳。」清朝詩人黃遵憲曾在《西鄉星歌》裡寫道:「上有一人戴旒冕,是為日神之子天帝孫。」所以垂旒的玉珠對於皇帝來說非常重要。
據戰國時趙國史書《世本》記載:「黃帝作冕旒,垂旒,目不邪視也。」如果帝王左顧右盼,那麼旒就會蕩來蕩去,也會遮蔽視線,故有告誡皇帝目光不邪視不該看的事物,品行要端正,遵守禮制,並且要有威嚴之意。
冕冠的帽身(圓筒狀)兩側各有一個小孔,稱為「紐」。戴上冕冠後,要用玉笄(簪子)從紐的一側進入,穿過冕冠內的髮髻再從另一側紐出來,如此冕冠便固定在頭上不易鬆脫。帽身的底部有帽圈,稱為「武」。
另外,在冕冠的兩側各垂一條懸系玉琓的彩線,稱「紞」。紞上的玉琓,正好垂在耳旁,是用來塞耳的玉器。如《說文解字》載︰「琓,以玉充耳也。」又《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以幣錦二兩,縛一如琓。」杜預.註:「琓,充耳。」孔穎達.正義:「禮以一絛五採橫冕上,兩頭下垂,系黃綿,綿下又縣玉為琓以塞耳。」所以琓又稱為「充耳」。天子的充耳為玉,諸侯則為石。充耳只是懸掛在兩耳邊,不是直接塞進耳內,目地是提醒皇帝身居宮中耳不聰,不可妄聽,勿信讒言。成語「充耳不聞」也是由此而來。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kzgd/ad/kzgmembership-20210704_728.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