娓娓道來 什麽樣的人可以稱爲真正的高人(圖)

作者:陳靜 發表:2025-08-22 19: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高人
不會被外界的聲音所打擾。(圖片來源: 合成圖 chenjing/看中國)

按:生活在凡塵裏的我們,總以爲高人只是那種可以飛起來的生命,當然真正的「高人」一定是可以飛起來的。不過鳥兒也可以飛起來啊,但鳥兒不是「高人」,能飛起來是一種外在的表象,那「高人」是如何飛起來的爲何會飛起來呢?我相信那一定是有一種内在的驅動力,而這個内在的卻動力是什麽呢?我想應該是做人的境界吧。釋迦摩尼雖然是個王子出身,他也是個人。他所以不顧父親的反對,偷偷逃出宮,堅持在外苦修,因爲他想了卻生死,想知道如何才能夠解脫生死知道。

幾年之後,他覺悟歸來,創立了自己的法門,主旨就是「戒定慧」。他的弟子都要出家當和尚,强制性的斷絕人間的一切名利情的東西。但是因爲是强制,有的人并不能夠從内心裏達到標準,只是外在做到了。如果能飛的人不一定就是世外高人,那什麽樣的人才是呢?

七情六慾是什麽?

很多人以為那些思想越多的人,才是「高人」。在人世間,很多被封爲思想家的人,看起來都很厲害都成爲了名人。其實非也,或者是恰恰相反。因為人的思想大多來源於人的七情六慾,七情六慾包括哪些呢?下面給大家說一下,當年我還是從一位老中醫那裡學到的。

七情:儒家觀點指喜、怒、哀、懼、愛、惡、欲七種情緒;中醫觀點指的是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佛傢觀點與儒家相似,包括喜、怒、憂、懼、愛、憎、欲。

六欲:佛傢觀點指對色、聲、香、味、觸等的慾望;儒家觀點與七情中的「欲」類似,與眼、耳、鼻、舌、身、意(意念)產生的慾望相關;《呂氏春秋》觀點:指耳、目、口、鼻、和生與死的慾望。

看起來一大堆,其實你細看發現各家的觀點,都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那麽就是說人再多的思想,也逃脫不掉七情六慾的範圍。

何謂「目空一切」

今天我們聽到「目空一切」,多理解為「狂妄自大,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然而在佛家語境中,這個詞卻有更深層的含義。

所謂「目空一切」,並非傲慢,而是心不為情慾所擾,不被外境所動。萬物似乎在自己的眼前,可是自己并不會被萬物所打擾。就像六祖慧能那句明示:是風動還是葉子在動,其實是你的心在動。個人能理解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

《莊子.齊物論》言:「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真正的「空」,就是如鏡子般,照見萬物而不執著。

之前寫過一篇:《為什麼你會莫名其妙地傷心有時眼神發直》的文章。今天接著來探討,關於人心關於思想的話題。

生活中的一場心劫

這幾天又遇到了一系列的煩心事,只起源於一場小傾訴,結果煩惱了兩天,第三天才豁然開朗。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早上起來的有點早,就和家人分享了自己的一個觀點,中心意思是我喜歡人家給我提意見,好能夠即使糾正自己的不足。這樣不至於讓自己處於尷尬的地步的同時,也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心性。。結果招來了家人一通「語言攻擊」,我剛説完,她就一同連珠炮:「你從來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意見,你就怕碰,還説你喜歡人家告訴你意見,你真虛僞」。我一下子「蒙」住了,我爲了説明我的不在意,就説:「好吧,我就是那個虛僞的人。」可是對方還是不依不饒地說:「你就是那樣的人」。

談話到這裡就進行不下去了,我們各自分開,我去了下一個自己要去的地點公園,到了那裡,遇見了家人的朋友,心裡會有些不平,我説我怎麽會從來不願意接受別人意見呢?説的太絕對了吧?那位朋友笑呵呵地說:「是不是你爲家人做了很多,心裡不夠平衡?」

談話到這裡又聊死了,你怎麽知道我心裡不平衡,難道幫助了別人,還要被指責你心裡不平衡嗎?

爲啥説是關於一場心劫的故事呢?是因爲自己的心已經滿了,對於別人的「妄加指責」過不去了,過不去的表現可能表現在生氣和怨恨之心。

語言的殺手

當時自己并不悟,還覺得那天早上家人的話,像刀子一樣傷到了我的心,我想到了一個詞「語言的殺手」,就算你並不在意對方說的話,可是只要你聽到自己心裡去了,心立即就會受傷的。為什麼會這樣呢?最後再揭開答案吧。

説句實在話,就在第二天早上去公園的路上,心裡還會很生氣。那一刻我發現自己生氣了,而且揮之不去。因爲很久不太生氣了,也體會過沒有氣恨之心的狀態,那真的很好,可是這一刻的氣恨,爲什麽揮之不去了呢?理論上覺得她太過分、太不理解別人、太不可思議了吧。之前,我經常會和家人和朋友說:「不要生氣,生氣對身體不好」,那時候他們會説:「誰能做到不生氣呢」?我當時心裡很不服氣地想,爲啥做不到呢,那並不難啊。其實一個人真的能夠做到不生氣,根本不會產生氣恨之心,其實這樣的人已經具備「高人」的素質了,因爲是人都做不到不生氣啊。

雲淡風輕

可是這一會,我知道自己生氣了,而且怎麽都去不掉,雖然身心難受,因爲心懷怨恨的時候,怨恨就會變為毒藥。那時刻的焦點是覺得她太過分了,那就是對方錯了,問題出在了對方的身上,而不是自己的身上,所以一連幾天,心都是鬱悶的滿的。卻沒有找到自己的問題,只是看到了對方的問題還很嚴重。

白天忙工作去了,就有點忘了,晚上和朋友又説起這件事來,被身邊的一位朋友聼到了,他又開始指責我說:「你這樣説,人家會覺得你的境界很低。」

我心裡想:「低就低吧,這會就是這樣的境界啊。」次日,仍心有怨氣,久久難以釋懷。

不過很神奇的是,第三天早上起來,那些思想忽然都很淡了,或者説是遠離的自己,那一刻,所有的問題,似乎一下就沒了。那些擁擠的思想也沒有了,念頭如浮雲消散淡去。那一刻,我體會到「空」的境界。心不再糾纏,世界變得清朗。眼睛也不再乾澀了。

莫非思想的空與無,就是「高人」的境界?當然自己只是悟到了這一點,是因爲太被思想所苦。雖然自己并不是一個思想家。而且悟到和做到還有很大的距離呢。

思想越多 就代表智慧?

這會我們再回到開頭說的思想那裡,我們一定會以爲,一個人的思想越多越厲害,其實真的不是,而是相反。如果你的腦袋裡裝了很多好的思想,那你應該是一個好人,善良的人;但是如果你腦子裡裝的都是壞思想,那十有八九是個壞人惡人。而什麽思想都沒有的人,處於空與無狀態的人,才是個「高人」吧?

中國傳統文化早已指出:人之思想,大多不過是七情六慾的翻騰。而最有智慧的人,應該是沒有思想的人,也就是「目空一切」的人,他能夠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孟子》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思想太多,若沒有根基,往往成為情感的奴隸,慾望的附庸。真正的智慧,反而常常在「無」與「空」之中。

不會被外界的一切煩惱和侵犯所打擾的人,那才是一個高人吧。這樣説,您能夠理解嗎?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