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書歸去來辭卷。(圖片來源: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
北宋歐陽修曾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這篇千古流傳的佳作,是在怎樣的時空背景下誕生的呢?
只做了八十多天?
東晉義熙元年(西元405年),八月,陶淵明出任七品彭澤令,這是他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就任官職,結果只做了短短八十多天就掛冠而去。
離職的原因不知是興趣不合,還是不適應官場文化,或是不耐煩繁雜的吏事;總之,這一次,他不只是離職而已,還寫了一篇〈歸去來辭〉,為自己的仕途畫下句點,從此隱居田園之中。
陶淵明是東晉中後期人,活在一個竄亂不斷,動盪不安的時代,當時北方有五胡亂華,南遷後的東晉則在上演皇室與士族的內鬥。他親身經歷了孫恩民變、世族桓玄謀反,以及武將劉裕篡位(南朝宋),最後東晉就在他眼前滅亡。
陶淵明曾在謀反的桓玄底下做事,也曾在篡位的劉裕底下做事,而他的心中卻可能更偏向晉室……在「篡」「亂」不堪的世道中波蕩,會萌生遁世離群之心,是不難理解的。既然如此,為何他還要再度入仕,出任彭澤令呢?很簡單,因為他沒飯吃了。
〈歸去來辭〉前面有個序,陶淵明在序中道:「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缾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就是說家裡很窮,小孩很多,柴米油鹽都快沒了,也想不出辦法來。親朋好友看不下去,就勸他去做官,好在地方大吏也愛惜人才,就任命陶淵明做彭澤令。
當時大環境風波未靜,陶淵明不願到遠地工作,還好彭澤縣離家不算太遠,公田所給的糧食(薪水)也夠用,就同意去那邊任職。只是才工作幾天,他就覺得心很累,飢凍交迫雖然痛苦,但是違逆已意待在官場更加痛苦,就想做滿一年後提出辭呈。
才剛這樣想不久,陶淵明就收到妹妹去世的消息,急著要奔赴親喪,想想乾脆提前離職算了,就這樣他的彭澤令只做了八十多天。
回家去吧!
〈歸去來辭〉是陶淵明告別官場的宣言,我前頭先說個大概意思,後面附上原文供讀者觀賞。陶淵明說,回去吧!家裡的田園都要荒蕪了。何必讓自己的心被綁架呢,今是而昨非,未來還在眼前。清楚自己要的是甚麼了,心情變得好輕快,向路人打探前方的路,恨不得天再更亮一點,好方便趕路。
耶!看到家門了,歡喜的奔跑過去,牽著院裡的幼兒入室,老婆都把酒準備好了。坐在狹小的斗室,自斟自飲,節氣猶存,內心很安詳;也常拄著手杖在園子裡散步,看著漂浮的白雲和歸巢的倦鳥,天都要黑了,還撫著孤松不忍離去。
回去吧!我要與外界隔絕,世俗與我不合,還要去追求甚麼呢?跟親朋好友閒話家常,或是自個兒彈琴讀書,都可以消愁解悶。隔壁的農夫提醒我,春天來了,不要再喝酒了,要開始播種了。我有時坐著車,有時划著船,流覽春日景象,羨慕萬物順應自然而生,感悟自己一生行將罷休。
算了吧!我們寄身於天地之間還能有多久呢!何不放下心來,聽憑自然。我不求富貴,也不覓仙境,回歸田園生活,樂安天命,這樣就夠了。
〈歸去來辭〉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乎天命復奚疑?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