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覺得應該有一場革新,但是這樣一場宏大的事業,要從哪裡開始呢?(圖片來源:免費圖片 專欄作家軼飛提供 )
孫中山之少年時代所度過的最快樂的幾年,大概就是在檀香山讀書的時候。他對所有的學課無一不充滿熱情與興趣,同時,課餘時間也不忘記誦讀中國古人的經典。除此之外,他還接觸到了一件全新的事物——基督教。
孫中山自童年起,頭腦中就裝滿了各種疑問,他甚至思考過關於「死亡」的問題。他曾問母親:「人死了會怎樣呢?」母親嘆息著答道:「種種事情都完了,死,便完結了一切!」對於這樣的答案,孫中山心中很是不甘,他想了一想,說道:「但是我將來死了以後,不要我的生命就此完結。」雖然他一時還找不到答案,但他還是態度堅決的表明了立場——「死亡即是完結」是他所萬萬不能接受的。
不過,這個讓大人們也不知所以而強做解人的問題,檀香山的教會學校裡,孫中山竟找到了答案。基督教所提倡的「仁愛」,所主張的「救贖」,還有靈魂不滅、善惡有報,以及上帝有知的宇宙觀、世界觀,都吸引著孫中山。他積極參加各種基督教的聚會活動,虔誠的參加早晚的祈禱,還有星期日的禮拜。每當他走進教堂裡,或虔誠禱告時,他的心中會升起一種安穩的愉悅,任它是憂愁,或是抱負、或是疑問,這一刻甚麼也想不起來,有的只是遠離塵囂的超然與寧靜。而當他的神思回到俗世間,再次投入到他的學業、志向、夢想中時,也似乎獲得了冥冥中的力量,繼續支撐他走下去。
於是孫中山決定受洗入教,但是卻遭到了兄長孫眉的強力反對。一向支持他學業的兄長,擔心他太過西化,忘了本。想來我們也不必苛責孫眉的不開明,這就像普天下的父母,都會擔心自己的孩子誤入歧途,只要能為你「好」,他是寧把「惡人」做到底的。於是在孫眉的安排下,孫中山輟學回國了。
孫中山當年離家時,還是個13歲的少年,而當他再次回到家鄉,已經是18歲的青年。闊別數載,一朝歸來,村裡、家中自然又是一番喧天的熱鬧。父母已為孫中山的未來做了規劃,指望他歸守家園——長子去國離鄉,這個小兒子是一定要在膝下、目前才好。然而歡樂的氣氛下,孫中山卻心中怏怏,若有所失。他再次見到翠亨村的青山綠水,除了平添幾處新屋,甚麼都沒變,景物依舊,人物亦然,鄉人們依舊善良、質樸。學堂也是老樣子,鄉先生高一聲、低一聲的帶著孩子們讀《三字經》,孩子們也背誦強記而不問其他,一切都是熟悉而親切的。若說此情此際有甚麼變化,那最大的變化當是孫中山自己了。此時的孫中山在海外遊歷數載,深受西學影響,常懷報國之志——他人回到了翠亨村,神思卻再也回不到過去。
孫中山覺得應該有一場革新,但是這樣一場宏大的事業,要從哪裡開始呢?這大概就是開啟民智。於是回到家鄉後的孫中山,從當年那個圍著大人聽故事的小孩子,變成了講故事的過來人。孫中山多年後曾自述:「鄉間的耆老和朋友們都要我述說在夏威夷的見聞給他們聽,而我所說的都為他們所歡迎。」
鄉人們從孫中山這裡聽到的故事,與之前的過來人都不同。之前,他們聽到的大抵是洋人之樣貌,風土之不同、風俗之迥異、社會之富庶,以及種種新奇。而在孫中山這裡,他們除了聽到關於西洋的見聞,還常常聽到太平天國的故事、華盛頓的故事、拿破崙的故事,以及滿清朝廷的腐敗、中國社會的積弊、制度革新的必要。鄉人們質樸善良,這些新潮的思想,他們未必都聽得懂,或者雖然聽懂,卻未必認同,但都會笑盈盈地、津津有味地聽著。而孫中山並不灰心,只是走到哪裡、講到哪裡。漸漸的鄉人們找他並不只是聽故事,而是為了鄉政之事,孫中山曾回憶說:「他們終於推我參與鄉政之事,更多採納我的意見,改修道路、在街道上點夜燈;為防禦盜賊,以輪流方式,用壯丁擔任夜警隊,令這些壯丁帶槍等事皆是」。
正當孫中山的新思想開始被鄉人們所瞭解,甚至稍加採納時,卻發生了意外。翠亨村有一座北帝廟,香火興旺,村民們都去那裡拜神祈福。說起來,中國歷史悠久,地域廣大,民族眾多,信仰也難免混雜,有正信,亦有迷信。孫中山認為村民們所頂禮膜拜的北帝廟即屬迷信,為了破除迷信,孫中山竟將神像毀壞,遂闖下一場大禍。鄉民們雖然善良質樸,但對天地神明的敬畏卻是一絲不苟的。他們震驚憤怒,鳴鑼聚眾,到孫家興師問罪。孫家一面將孫中山藏匿起來,一面與鄉人談判,最後償銀十兩,算是了結。大禍雖然躲過,但孫中山的父親和母親完全想不通兒子到底是怎麼了,鄉人們也一改往日的和善,他們的結論是:「此子殆瘋狂歟?是皆外國教育所害!褻瀆神聖,罪孽深重,必導村人入蹇運也!」一夜間,孫中山在鄉人的眼中成了不祥之人。
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孫中山黯然離鄉,去了香港。但也正如這句話所說——「上帝在關上一扇門時,會為你打開一扇窗」,故鄉的門在身後重重的關閉了,但香港的新世界卻讓孫中山如出籠之鳥,自由放飛。香港是他人生的轉折點,在這裡的幾年中,他經歷了三件影響他一生的事:第一件便是繼續進修西學,他先後在香港拔萃書室與中央書院(後更名為皇仁書院)就讀,這讓他進一步增長了見識,特別是在中央書院,該校課程對西方歷史之講解頗為深入,孫中山在這裡瞭解到了西方共和政體、法國大革命、英國革命經過。說起革命這樣的事情,從來都是複雜的,不是簡單以正義或非正義能夠概括的,但這些聞所未聞的內容,的確令孫中山對如何撼動一個龐大腐朽的清帝國有所啟發。第二件事則是孫中山終於受洗,正式加入了基督教,去皈依他靈魂深處的追尋。第三件事,則是中法戰爭的爆發,而這件事將成為他立志革命之開始。(待續)
責任編輯:傅龍山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