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6日: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中)與副總統約翰·迪安·萬斯(左)和國務卿馬可·盧比奧併肩而坐,在白宮東廳與中亞國家領導人共進晚餐併發表講話。(圖片來源:Andrew Harnik/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1月14日訊】最近,美國在外交上主動出擊,動作連連。比較值得注意的是三件事:
第一件事:美國重啟了與柬埔寨的聯合軍演。這個名為「吳哥哨兵」的聯合軍演時隔八年重新啟動,是一次具有象徵性的外交突破;柬埔寨長年被視為中國在東南亞最親近的夥伴,尤其是雲壤港的中方軍事設施曾引發美國警惕。如今軍演重啟,意味金邊願意重新與美方接觸,也反映華府在外交手段上的靈活運作。這不僅是防務合作,更是美國重新插旗中國「後院」的行動。
第二件事:幾乎同一時間,川普(特朗普)在白宮召開中亞五國峰會(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烏茲別克),主題是稀土、能源與基建。這是美國自冷戰後首次和該區進行如此高層次會晤。峰會結果包括與烏茲別克簽署貿易與投資協議,哈薩克宣布加入「亞伯拉罕協議」,顯示美國在中亞成功建立新的外交觸角。這場行動的戰略指向明確:降低對中國稀土供應鏈的依賴,同時削弱俄羅斯的區域控制力。
第三件事: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召開的東協防長會議上,美國戰爭部長赫格塞斯除了公開批評中國在南海「破壞穩定」以外,還提議建立「海域意識共享系統」(MDA),以協助東南亞國家監控海域行動。他強調:「沒有任何國家的創新和規模比得上美國,我們樂於與盟友共享這些能力。」這番話明確表達,美國願意以技術與情報為核心,重建在東南亞的安全網,與澳洲、日本、菲律賓等盟友形成「印太防衛共同體」的雛形。
這三個外交上的動作之所以值得注意,是因為外界談論川普外交時,最常見的標籤是「孤立主義」與「反盟友」。的確,川普任內多次批評北約,指責歐洲國家「佔美國便宜」,在國防預算上出工不出力。他對德國、法國等傳統盟友不假辭色,甚至威脅要削減駐歐軍費或退出多邊協定。這些行為,使歐洲媒體普遍認為川普破壞了冷戰後的西方團結,也讓許多觀察家斷言:他正在讓美國走向孤立。但若仔細分析川普外交的整體走向,就會發現這種論斷並不完整,也不完全公平。
的確,川普對歐洲盟友強硬,但他並非出於反對結盟的原則,而是出於對「不對等關係」的不滿。他認為歐洲長期受益於美國的安全保護,卻未在財政與戰略上給予對等回報。川普的態度是一種結構性反彈,而非對所有盟友的全面否定。更重要的是,當歐洲因歷史與政治因素難以配合時,川普政府卻在另一個方向上—印太地區—展開積極的聯盟重建工程。上述三個外交動作,都可以看做是這個重建朋友圈的代表作。這說明,美國不是在走向孤立主義,而是在重組盟友結構。把戰略重點從歐洲移往印太,這不是退縮,而是再平衡。
傳統的盟友體系以意識形態為黏著,而川普式外交以「互利交換」為核心:你提供戰略位置與資源,我提供技術、軍事或市場。這種關係雖不帶浪漫色彩,但更貼近現實政治。在印太地區,許多國家並非美國傳統盟友,甚至有威權體制,但他們在地緣上具關鍵價值。川普並不要求他們「民主化」,而是以防務合作、能源投資或技術支援換取戰略協作。這樣的「功能型夥伴關係」(Functional Partnership)正逐步取代冷戰式同盟。因此,外界若僅以「孤立」形容川普,忽略他在印太與中亞的布局,實屬片面。川普外交的核心並非拒絕全球化,而是對全球化的重構。
我不認為這是川普個人的思考,我相信這是華府不分黨派的共識。如果說冷戰後的美國是「老帝國」的延伸,那麼川普時代的美國則正嘗試打造一個「網路式帝國」——以利益鏈結、技術合作與區域安全為紐帶,跨越傳統意識形態分界。美國不是在退出世界,而是在重塑世界的結構;美國的問題,不是孤立,而是選擇與誰結盟、如何結盟。
這正是今日國際政治最值得深思的一課。
(本文為《上報》獨家授權《看中國》,請勿任意轉載、抄襲。原文鏈接)
来源:上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