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难得一拓 虞世南代表作〈孔子庙堂碑〉(组图)

作者:静容 发表:2025-07-23 10: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楷书名碑〈孔子庙堂碑〉是虞世南69岁时书风淳熟之代表作。(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唐太宗时期重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初唐四大家”之一。年轻时曾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大书法家智永,得其真传。楷书名碑〈孔子庙堂碑〉是他69岁时书风淳熟之代表作。

虞世南满腹经纶 德行高超 获称“五绝”

虞世南为人正直,博学多闻,有“书橱”美称。有一次,唐太宗出行前,官员问要带上哪些书籍。唐太宗说不必了,虞世南学富五车,就是个“行秘书”,类似于“行走的图书馆”之意。

唐太宗大力称赞他:“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获称“五绝”。

纪念孔子 孔庙起源与演变

孔庙是为了纪念、祭祀孔子所兴建的庙宇。中国最早的孔庙位于山东曲阜,是孔子逝世的第二年,由弟子将其“故所居堂”立庙祭祀,仅三开间的规模,颇为简陋,供奉孔子生前用过的衣冠、车、琴、书册等遗物,并按岁时祭祀。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年),在当时的京师平成建立了第一座位于曲阜以外的孔庙,历朝皆仿效之。到唐高祖李渊时期,在太学中设孔庙,自此孔庙遂与学宫结合。两汉魏晋时,在学校中经常把孔子、周公放在一起祭祀。唐初仍然以周公为先圣,孔子配享。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左仆射房玄龄上书,认为学校的建立始自孔夫子,请停祭周公,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太宗纳其言,尊孔子为先圣,以儒学道德思想治国。

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下令各地方学宫皆须设孔庙,成为“依学立庙”,普设各地。

唐玄宗时期封孔子为文宣王,故孔庙又称“文宣王庙”。明代后普遍称“文庙”,和国家教育联系起来,但曲阜孔庙仍称孔庙。唐、宋后,文庙遍布全国,有官学处都设文庙。

孔子庙堂碑〉评价极高 千金难得一拓

唐太宗贞观年间,大唐政治清明,国力鼎盛,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令虞世南撰〈孔子庙堂碑〉并书碑。初刻于贞观四年(630年)前后,贞观七年(633年)碑石勒成,立于长安孔庙中。内容记载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封孔子第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并修缮孔庙之事迹。

《孔子庙堂碑》拓本
〈孔子庙堂碑〉评价极高。既为唐楷圭臬,也注记唐太宗尊孔子为先圣,大兴儒学的历史。(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碑文共有楷书35行,每行64字。此时虞世南已是暮年,笔法出神入化,圆润俊朗;布局疏朗宽绰、洒脱自然;融合魏晋萧散逸气,以及唐代的平正法度,评价极高。既为唐楷圭臬,也注记唐太宗尊孔子为先圣,大兴儒学的历史。

〈孔子庙堂碑〉刻成后风靡天下,众多车马集结,人群摩肩擦踵,终日捶拓,不久就被拓坏了。孙承泽《庚子销夏记》记载:“当时车马填集碑下,毡拓无虚日,故未久而坏。”

不幸的是,此碑又遭祝融而尽毁。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年),曾命相王李旦重刻,相王并篆额:“孔子庙堂之碑”,但仍因椎拓过多而毁损。其后再遭火焚,于唐末战乱中毁失。

〈孔子庙堂碑〉的唐刻拓本很少。清杨宾《大瓢偶笔》说:“仅拓数十纸赐近臣,未几火烬。”到宋代已经相当罕见,价格惊人,千金难得一拓。

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曾亲眼见过唐拓本,评曰:“见旧刻乃知永兴得智永笔法为多。”又称颂道:“孔庙虞书贞观刻,千两黄金哪购得?”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